摘要:即便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向韩国发出最后通牒:要么接受协议,要么继续承受高额关税, 但李在明仍没有被压服,反而因此更加坚定地捍卫本国企业的核心利益。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如果协议对韩国没有好处,我们就不会签署。”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公开讲话中坚定表态,面对美国提出的3500亿美元投资方案和苛刻条款,这位韩国领导人选择了强硬拒绝。
即便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向韩国发出最后通牒:要么接受协议,要么继续承受高额关税, 但李在明仍没有被压服,反而因此更加坚定地捍卫本国企业的核心利益。
韩美贸易关系过去几年一直有摩擦,毕竟美国常以“国家安全”为由,给韩国商品设限,尤其在半导体和新能源上,而且韩国企业在美国建厂,签证审批和本地化要求总卡壳。
在2023年,美国就要求韩国多掏驻韩美军费用,国内争议很大,这些事也让韩国觉得,靠美国太近可能伤了自己。
当李在明上台后,就强调经济上要自己做主,想在同盟关系里争取平等,但在2025年4月,当时特朗普总统点名韩国为“最糟糕的国家”,并威胁对韩征收25%的关税。
经过三个月的高压磋商,双方在7月底达成初步共识,计划将韩国输美产品的关税从25%下调至15%,但围绕3500亿美元投资方案的具体条款仍存在重大分歧。
毕竟根据美方提出的方案,初期双方各得50%收益,但在韩国收回投资本金后,美国将获得高达90%的利润分成。
而且韩国原计划将投资分为直接注资和金融担保两种形式,其中直接投资的比重不到30%,大部分资金将通过贷款和担保投入到半导体、造船和核电等合作项目。
但美国方面却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不仅想掌控项目选择权,还要求采用类似美日协议中的利润分配模式。
这些投资中,1500亿美元将用于美韩造船合作“马斯加”项目,2000亿美元投向半导体与二次电池等领域。
这套路其实就跟美日协议差不多,但韩国觉得不合适,毕竟日本经济体量大,而且日元还是储备货币,同时还有货币互换撑腰,能顶住分成压力。
但韩国资金一外流,经济就容易吃不消,尤其是韩国提出1500亿投造船、2000亿分散投资的方案,想抓主动权,美国却不同意。
为此韩国总统政策室长金容范对此强烈反对,他指出韩国与日本的经济体量和金融环境存在本质差异,直接套用日本模式会给韩国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不过更令韩国方面感到压力的是,美国已率先降低日本汽车关税,使韩国汽车制造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毕竟美国已将日本汽车的进口税率从27.5%降至15%,而韩国汽车仍面临25%的关税,特别是现代、起亚等韩国品牌在美国市场与丰田、本田直接竞争,这10%的关税差距严重削弱了韩国汽车的竞争力。
而且汽车关税从零上升至15%,导致韩国汽车在美市场丧失价格优势,直接影响出口竞争力,这也是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表示不会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妥协的重要原因。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在今年9月初,美国移民执法局突袭现代汽车和LG新能源在美国的工厂,抓了300多个韩国工人。
这些工人多数是技术人员,负责设备调试和生产,但美国却以移民问题为由动手,为此李在明也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美国企业缺工人,韩国公司不得不派人去帮忙,结果却被美国“卡脖子”。
同时李在明还警告说,这可能会影响韩国对美的直接投资,毕竟近年来,韩国企业响应美国号召,承诺在美投资近千亿美元,却得到这样的回报。
而且李在明政府立场清楚,不会为了赶时间牺牲企业利益,就连总统办公室政策室长金容范也表明,协议条款会伤经济,政府不会逼企业投钱不赚钱。
同时韩国还坚持调整方案:1500亿投造船,2000亿分领域,优先用贷款担保,这样资金灵活点,避免利润全流到美国。
尤其是李在明公开表达,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条款一律不签,而这不光是回应美国施压,也是在重新审视同盟关系,想在经济上多点主动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与美国关系紧张之际,韩国政府近期频频向中国示好,在9月9日,李在明在国务会议上谴责首尔的反华示威,称其破坏中韩关系,并要求制定更强力的应对措施。
而且韩国政府正式提名已故前总统卢泰愚之子卢载宪为新任驻华大使,这个人选的背后用意耐人寻味,毕竟卢载宪是中韩建交的“历史见证人”卢泰愚的儿子,如今让“建交功臣之后”出任驻华大使,也是一次成功的外交表态。
甚至李在明还宣布对中国游客开放团体免签,只要三人以上同行,就能15天内免签入境,毕竟在2019年,仅中国游客,就为韩国带来超300亿美元的收入。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观察者网2025年08月25日关于韩媒:美方施压韩方将3500亿美元投资计划文件化,否则可能取消美韩首脑峰会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环球网2025年09月11日关于李在明就职百日记者会:不会与美达成任何幕后协议,绝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上观新闻2025年09月16日关于一个月内三位高层访华,李在明政府“实用外交”调整对华关系的报道
来源:柯静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