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蔑地铁猥亵案受害人的男子被抓,造黄谣和性骚扰都该人人喊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1 12:58 2

摘要:4月10日,所谓“猥亵事件反转”的帖文或群聊记录在多个社交平台流传。据帖文内容描述,男子姚某与被害女子相识且所谓猥亵行为系双方提前约定,而被害女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也被警方行政处罚。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4月8日,41岁的男子姚某在上海地铁1号线列车车厢内,对一名女乘客实施猥亵行为,后被周围乘客扭送至公安机关,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4月10日,所谓“猥亵事件反转”的帖文或群聊记录在多个社交平台流传。据帖文内容描述,男子姚某与被害女子相识且所谓猥亵行为系双方提前约定,而被害女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也被警方行政处罚。

4月11日,上海轨交警方发布通报,杨某(男,36岁)为博取关注,满足个人虚荣心,凭空编造上述不实信息,并通过其个人社交账号发布在网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杨某已被抓获,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查处。

上海地铁猥亵事件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正常人都在谴责色狼的猥琐行径,鼓励受害者勇敢站出来维护自身权益,赞扬挺身而出、伸张正义的好心人,这些反应都是人心向善、社会向上的自然流露。然而,偏偏就有杨某这样的人,把令人愤慨的违法事件当成是蹭热度、博流量的好机会,用“造黄谣”这种最为卑劣的手段,将整个事件歪曲成“自导自演”,给地铁色狼洗白,给受害者泼脏水,信口开河愚弄大众,不仅丧失道德底线,而且愚不可及。

地铁上无端被色狼骚扰,本身已经给受害人造成了巨大的身心伤害,也让女性的公共安全感遭遇严重冲击。在案件关注度正高的时候,杨某编造不实信息,恶意引导舆论,对受害者造成了精神上的二次伤害,也让公众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使得“如何更好地防范地铁色狼”这一真正需要公众关注的问题,被各种流言和猜测所掩盖,导致舆论失焦,渲染恐慌情绪,破坏社会和谐与文明。

造黄谣看上去只是动动嘴皮子敲敲键盘,实际上和性骚扰一样恶劣,一样没底线,甚至有时候,谣言如洪水猛兽,危害更甚。性骚扰是对受害者身心的直接侵害,而造黄谣则更像是暗地放冷箭,对受害者的名誉进行恶意诋毁。谣言如果未能及时澄清,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失控,受害者可能会因此遭受他人的误解、歧视和排斥,甚至连正常生活都难以继续。

更为严重的是,恶心的谣言消解了见义勇为者的正义感,助长了”受害者有罪论”的歪风,让性骚扰维权变得更加艰难。要知道,在性骚扰案件中,受害者往往需要极大勇气才能站出来指认,而这类谣言无异于在她们伤口上撒盐,让更多潜在受害者因恐惧舆论反噬而选择沉默。性骚扰伤害的是个体,而涉性谣言污染的是整个社会的认知。

值得庆幸的是,这起猥亵案发生在人头攒动的地铁上,事发时有大量目击者,地铁方和警方也及时介入调查,很快还原了事实真相,杨某编造的谣言,只要稍加查证,立刻就会被戳破,他也必然为自身行为付出法律代价。但在一起警方已明确通报的案件中,谣言仍能在短时间内传得沸沸扬扬,也反映出部分网民对待网络信息不够理性,平台喜欢对争议性内容推波助澜,导致谣言总是有其滋生蔓延的空间。

杜绝谣言害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需要多方努力。现行法律法规针对造谣行为已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仍需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缩短处置周期;对于热点事件中明显有“蹭热度”嫌疑的争议性信息,平台应该设置更高的审核门槛,阻止一些信息在真假未明时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给辟谣增加难度;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应该成为信息传播的“守门人”,按下转发键前多一分求证意识,情绪被煽动前多一些冷静思考,别让自己宝贵的注意力资源,成为了谣言野火的“助燃剂”。

再往深处想一步,全社会要树立尊重、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筑起完整、清晰、坚固的文明底线,让更多人深刻认识到:在文明健康的社会里,对女性的尊重不只是当面不动手动脚,也包括背后不指指点点。无论是实质性的性骚扰,还是语言暴力的造黄谣,都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践踏,都不应该有任何的生存空间。唯有让造黄谣者像性骚扰者一样人人喊打,必遭严惩,才能守护女性的安全感,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来源:极目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