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4年银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宁波银行以总资产突破3.13万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23%、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76%的亮眼业绩,再次展现出“逆周期增长”的韧性。
逆周期增长的“优等生”
作者 | 胜马财经 李察
编辑 | 欧阳文
在2024年银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宁波银行以总资产突破3.13万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23%、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76%的亮眼业绩,再次展现出“逆周期增长”的韧性。
作为城商行的标杆企业,其年报数据不仅体现了资产规模与经营效益的双提升,更揭示了“差异化战略+精细化管理+科技赋能”的底层逻辑,成功实现在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之间的良性平衡。
胜马财经注意到,宁波银行这种稳健发展的背后,体现的是其深耕区域经济、打造多元化利润中心、坚守风控底线的战略定力,以及科技驱动下的业务创新能力。
规模与效益齐升
“逆周期”增长底层逻辑
在过去的2024年,宁波银行实现了新的里程碑——总资产首次突破3万亿。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继续增长至31252.32亿元,比年初增长15.25%;客户存款18363.45亿元,比年初增长17.24%;贷款及垫款14760.63亿元,比年初增长17.83%。
业绩表现方面,2024年,宁波银行营业收入666.31亿元,同比增长8.19%;净利润271.27亿元,增长6.23%。在息差收窄的行业背景下,其盈利表现彰显了不俗的韧性。
2024年,宁波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479.93亿元,同比增长17.32%,这一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在整个行业利率和利差不断收窄的趋势下,宁波银行能实现利息净收入的逆势增长,反映出其在业务经营上的独特优势。
一方面,宁波银行在资产端精准发力,加大对优质客户和重点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优化贷款结构,提升贷款收益。比如,对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大支持,这些行业发展前景良好,贷款质量较高,为利息净收入增长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在负债端积极管理成本,通过精细化的运营,降低资金获取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利差收窄带来的压力。
进一步分析净息差数据,2024年宁波银行净息差为1.86%,同比虽下降2个基点,但净息差下行幅度小于存贷利差下行幅度。这背后有银行精心的策略布局。2024年公司贷款日均规模占生息资产的比重为54.66%,同比提升1.20个百分点,意味着银行更加注重贷款业务在盈利中的贡献,通过合理配置生息资产,将更多资源投向贷款领域,以提高整体收益。
同时,2024年公司存款日均规模占付息负债的比重为67.42%,同比提升2.04个百分点,这表明银行在负债管理上更倾向于吸收存款,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从而在净息差管理上取得相对优势。
除利息净收入外,宁波银行2024年实现非利息收入186.38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 27.97%。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升,体现了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成果。这得益于其在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
例如,财富管理业务通过丰富产品种类,提升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客户,增加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资产托管业务凭借专业的服务能力,扩大了托管规模,带来稳定的托管收入,这些都为非利息收入增长注入动力。
在负债端管理上,宁波银行持续加强存款成本管控。对客户进行分层分类精细化定价管理,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存款付息率较去年同期下降7个基点。通过这种精细化管理,银行根据客户的不同风险特征、资金规模和业务贡献度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存款利率,既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又有效降低了存款成本。
同时,报告期内宁波银行积极推动商业模式升级,加快数字化系统的更新迭代,持续扩大客户服务的价值链,增强客户黏性,进而带动存款规模稳步上升。2024年,对公客户存款日均规模13179.03亿元,同比增长14.66%;对私客户存款日均规模4661.88亿元,同比增长26.00%。这不仅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也为进一步拓展业务、优化资产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胜马财经注意到,从区域布局看,宁波银行以长三角为根基,逐步向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活跃区域拓展,而区域内的客户黏性持续增强,形成“区域深耕+全国辐射”的良性生态。这种布局既规避了单一区域风险,又能深度挖掘区域经济红利,与杭州银行等城商行形成差异化竞争。
资产质量持续领先
构筑穿越周期“稳定器”
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7年低于1%,2024年为0.76%,显著低于股份行、城商行的平均水平,这一优势源于其独特的风控体系。胜马财经了解到,宁波银行的风控理念可以浓缩成“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这10个字,并将守住风险底线作为最根本的经营目标。
2024年,宁波银行在坚持统一的授信政策、独立的授信审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风险预警、贷后回访、行业研究、产业链研究等工作机制,加快风险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提升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较好应对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调整。
最终结果就是,公司不良率始终保持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确保公司能够专业专注于业务拓展和金融服务,为银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宁波银行拨备覆盖率依旧高位运行,拨备覆盖率389.35%,贷款拨备率3.06%,风险抵补能力稳居上市银行前列。另外,从贷款迁徙率看,2024年宁波银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由59.62%下降至52.60%,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从 85.82%降至82.79%,显示风险管控能力持续提升。宁波银行2024年末资本充足率15.32%,一级资本充足率 11.0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9.84%,均显著高于监管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良好业绩表现和充足的内生资本情况,宁波银行进行了大手笔分红。根据宁波银行利润分配预案,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9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59.43亿元,分红比例提升至22.77%,力度为近三年来最大。
深化业务协同创新
科技赋能差异化竞争
近年来,宁波银行始终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利润中心,目前在公司本体有公司银行、零售公司、财富管理、消费信贷、信用卡、金融市场、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票据业务9个利润中心。子公司方面,永赢基金、永赢金租、宁银理财、宁银消金4个利润中心,2024年,各利润中心协同推进,发展良好。公司盈利构成中,大零售及轻资本业务的盈利占比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这种多元体系的协同,也为宁波银行的管理者和员工们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宁波银行在年报中就表示,2024年,公司充分发挥多牌照优势,强化子公司协同力度,推进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和培育更多盈利增长点,全方位提升专业化、综合化服务能力,内生活力不断增强,盈利实现稳步增长。
与此同时,近两年科技进步对金融科技的推动极为显著。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全方位重塑了金融行业格局,让金融服务更加高效、精准且普惠。宁波银行过去一年在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普惠金融、风控管理等方面成果丰硕。
在赋能实体经济领域,宁波银行精准聚焦企业需求,借助科技力量打造并升级了一系列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如“鲲鹏司库”,凭借咨询全方位、业务全覆盖、风险全管控、系统全开放、使用全陪伴的“五全”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司库管理体系一站式咨询,覆盖资金、票据、外汇等各业务领域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风险管理向主动、事前事中转变。
同时,“财资大管家”持续迭代,已服务超1.5万家企业,通过智能配票、组合支付3.0等功能实现企业全流程自动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此外,宁波银行推出“波波知了”和“五管二宝”等平台,将银行资源和服务细化分类,与客户内部系统互联互通,推进业财一体化与多元场景融合,赋能客户经营和降本增效 ,切实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在普惠金融层面,宁波银行利用科技不断优化产品与服务。针对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推出“快审快贷”线上融资产品。该产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及其所有者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优化信贷审批流程,自动确定授信额度,大大提高抵押贷款办理效率。
同时,宁波银行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如“四个之家”(商会之家、协会之家、物业之家、园区之家),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数字管理小程序,并通过云服务确保数据私密和安全。还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渠道,推广线上普惠小微企业产品,传递产品功能、市场趋势等知识,拓宽服务覆盖面,让小微企业更好享受金融服务。
同样在风控管理方面,宁波银行也借助金融科技的加持,依托“十一中心”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和“三位一体”的科技研发体系,强化数据、算法与算力运用。构建统一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应用体系,完善风险预警、贷后回访、行业研究、产业链研究等工作机制。
例如,宁波银行南京分行通过对接税务系统实现银税直联,结合企业结算、工商、征信等多维信息,运用大数据精准筛选分析、综合评级;持续搭建超300个监测场景,整合客户授信用款行为、征信表现等数据,开展多维度、全流程监测分析,提升风险控制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资产质量稳定,为银行稳健运营筑牢防线。
宁波银行2024年的年报不仅是一份业绩答卷,更是城商行转型的标杆案例。其成功经验表明,在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规模扩张,而是差异化战略、精细化管理与科技赋能的有机结合。
展望未来,随着金融 "五篇大文章" 深入推进,宁波银行在绿色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布局将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作为城商行的“优等生”,宁波银行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坚守战略定力、拥抱科技创新、深耕实体经济,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胜马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