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吴说,我们吴家老底子以蚕、商为业,曾是余杭县有名的大户人家。吴家蚕种的品牌是“牡丹为记”,木刻方印、两块豆腐干大小。杨出狱后也以养蚕为业,他家产因官司败落,没有资金,开始只能是赊帐代销,于是经常进出我们吴家,与我祖父关系密切。
却说,我跟着吴玉昌那帮朋友去了安乐山,看了慧定法师(小白菜)坟塔之后,朋友们们便散了,各自回家。
我跟着老吴回到徐霞客茶楼小坐,
我说,没想到小白菜的坟塔还在。看电视剧《杨乃武和小白菜》,古装戏,感觉是老早的从前的故事,看了碑文才知道,小白菜1930年去世。
老吴说,是的,杨乃武和小白菜是我上辈子的老人,杨乃武与我父亲关系蛮好的呢。
老吴说,我们吴家老底子以蚕、商为业,曾是余杭县有名的大户人家。吴家蚕种的品牌是“牡丹为记”,木刻方印、两块豆腐干大小。杨出狱后也以养蚕为业,他家产因官司败落,没有资金,开始只能是赊帐代销,于是经常进出我们吴家,与我祖父关系密切。
杨乃武原配亡妻姓吴。胡雪岩家的私塾教师也姓吴,余杭人,杨家人通过这位吴姓余杭同乡搏得胡雪岩同情。杨案平反,胡雪岩出了很多力,杨出狱后胡雪岩还出资助杨。杨家的吴大奶奶是老吴家族人,并且,胡雪岩家的吴先生也是吴家族人,姻亲关系么,这位吴先生对杨家鼎力相助。有这一层关系,杨乃武出狱后为重整家业经常进出我们吴家。
这层关系我只是模糊印象。老吴说,因为我父亲去世早。七、七事变后,1937年12月底,余杭沦陷,日军进入余杭杀人放火,余杭最繁华的商业街横街被焚毁,横街上吴家经营的银楼被烧成灰烬。那一年,父亲吴子炎含恨去世。
老吴说,父亲去世我才八岁。父亲留下杨乃武书写的、赠送给他的四幅铬文条屏,我倒一直保存着。父亲对我讲过这四幅铬文条屏的来历,可惜因为年幼,爸爸对我讲过话,我现在记不得了。
吴玉昌把珍藏在家里的四幅铭文条屏展示给我看。除了落款,其中铭文我一字不识。
杨乃武的亲笔铭文条屏就在眼前,我惊讶了,感觉时空穿越。更惊讶的是铭文条屏能完好保存下来。
这里又有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吴玉昌在仓前手工业社当会计。那天,四清工作队队员突然坐进他的办公室。原来四清结束了,天天板脸孔训这个训那个的这批人放下架子,说说笑笑准备走了。
吴玉昌听他们在说杨乃武与小白菜。便壮着胆子插话:杨乃武住在老余杭澄清巷,我同他的元孙杨松龄是同学。小时候,我经常在杨家进进出出,我家还有杨乃武亲笔写的送给我爹爹的铭文条屏呢。
四清队员说,真的?放侬一天假到余杭拿来给我们看看。
吴玉昌不敢不去。他将余杭家中的四幅条屏拿来给四清队员欣赏。之后,随手将条屏卷起塞进放会计凭证的柜子里。
文革抄家。余杭镇的吴玉昌家前前后后被抄了三次,木刻的蚕花印,大大小小的糕点模子,都被刀劈掉,连漂亮一点的竹编篮子都不放过,四幅条屏幸亏在仓前公家的柜子里,逃过了劫难。
这四条铭文条屏,吴玉昌给好多人看过,没有人读得出文字。南湖农场场长俞金生先生特意把四条屏拍摄下来,专程去浙江博物馆请教金文专家曹景炎先生。曹先生认为这四条屏是杨乃武摹录陈生庚铭文。大意是陈生庚受皇命册封,感恩戴德。这四条屏的手书时间是杨乃武出狱之后,为表达对慈禧太后的感恩之情,书录此铭文是顺理成章的。
老吴说,杨乃武的墓还在。侬下次啥时候来?来之前打个电话给我。
于是,我如约再去徐霞客茶楼。老吴约了上次一起去安东山的原班人马,带我去杨乃武墓园。
杨乃武卒于1914年,葬于余杭县舟枕乡的一个小山坡上。离徐霞客茶楼有七、八里路吧。
沈兆森先生打头,他已经带过好几批客人参观杨乃武墓园。沈先生在南渠街头叫了一辆中巴车,大家坐车前往。
杨乃武墓园围着一道波浪形的粉墙黛瓦围墙,看来是新修的。进门的门楣上书:杨乃武墓园。门口坐着一位大妈,收门票,一个人三块钱。
走在最前面的是章大昕,他停住脚步,招呼老吴。
估计大昕没带零钱。沈先生上前,与大妈说了一番当地土话,说她乱收费。大妈一脸不高兴,放我们进去了。
杨乃武墓园大门走进,也就几步路吧,有一间平房,上书:“书勋屋”。再往里走,便看到杨乃武墓。
杨乃武墓是块石堆砌的圆形墓,外围着大半圈石块砌的墙壁。墓前石碑上刻着:向立坐乾亥向已巽正向分针显考同治癸酉孝廉书勋府君之墓 民国丙辰仲冬儿杨卿伯仝孙宪章廷章同鞠躬敬立
石碑中间有一道明显断痕。
走出墓园,我发现围墙根靠着一块“杨乃武之墓”的石碑,比立在墓前的石碑略小,厚度略薄。
沈先生说,我老家就在前面两、三里路的地方。这个地方我太熟悉了,叫杨家山,是杨家的坟山。我小时候经常同小伙伴到这里来玩,那时候看到的杨乃武墓墓前有石桌石凳,气派蛮大。文化大革命造反,墓碑、石桌石凳全都砸了,坟墩头荆棘杂草丛生成了荒冢。八十年代中期吧,有个叫俞金生的人,他是南湖农场的场长,很热心,自费刻了杨乃武之墓立在墓前。后来电视剧《杨乃武和小白菜》播出了,寻访杨乃武墓的人多起来了。俞金生同乡干部在附近仔细寻访墓碑下落,终于在一户姓周人家的猪圈里找到了半块。再继续找,在河埠头又找到了半块。他们齐心协力将两个半块抬到墓地,用五零四胶粘剂胶合起来,再叫来泥工用水泥石子将这块墓碑重新立在杨乃武墓前。
秋风瑟瑟,落叶萧萧;环顾墓园,我不禁怆然。杨乃武与小白菜屈打成招最终得以平反昭雪的惊天案例,留给后人的是警示吧。那年头离我们并不久远。
来源:老刘谈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