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9日,《农民日报》刊发《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领种中药材致富有“良方”》,报道乌兰察布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中药材种植,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一剂致富“良方”,让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
4月9日,《农民日报》刊发《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领种中药材致富有“良方”》,报道乌兰察布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中药材种植,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一剂致富“良方”,让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报道全文如下:
《农民日报》(2025年04月09日 第07版)
高度重视新型经营主体作用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领种中药材 致富有“良方”
刘晶(左)与有意向的农户签订订单种植收购协议。 张哲 摄
4月初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乍暖还寒,迎着微风,卓资县大榆树乡河子村农峰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田雷步履匆匆地走进苍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刚见到公司的负责人刘晶,田雷就忍不住开口说明了来意:“去年我们农场跟着公司试种的荆芥亩产达到了1600公斤,效果不错,今年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想赶紧跟公司签订合同,吃下‘定心丸’!”
“目前公司主要通过‘订单种植+技术扶持’的模式,和当地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主体签订种植订单,带动鼓励他们种植荆芥、苍术、半夏等品种,并形成产收销一体化链条。公司自营的种植基地分布在乌兰察布各旗县,其中卓资县600亩、四子王旗2000亩。”刘晶表示。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中部,气候冷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好,是优质中药材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乌兰察布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形式较为多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带动中药材种植的领航“头雁”。据乌兰察布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乌兰察布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农牧重点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营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中药材种植正是其中的代表案例之一。2024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8万亩,种植种类20种。
卓资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业企业,当地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参与种植的情绪高涨;兴和县的种植大户通过成立商贸公司打通市场等形式进一步提升中药材的附加值……近日,记者也走进多个旗县,探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开出联农带农的新“药方”。
能人带动 完善中药材种管销链条
走进苍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卓资县梨花镇东壕赖村的苍术育苗大棚,一股药香扑鼻而来。“我们将从野外采集的种源种植到基地中进行培养,通过适应性驯化、深度耕作和科学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让苍术等中药材在人工栽培条件下获得更好的生长效果。”刘晶解释道,这样的育苗大棚一共24个,苍术年育苗量达1000万株。
刘晶是卓资县本地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就职,2017年辞职正式进入中草药行业。“我之前在四川和陕西分别成立了农业公司进行中草药的育苗和种植工作,也因此积累了一些药厂的渠道资源。2020年,我带着这些资源返乡创业。卓资县本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农民自己种植中药材一是管理水平不高,产量上不去,二是苦于找不到好的销路,只能卖给一些游商散贩。”刘晶表示。2020年4月,公司选育了苍术、半夏、射干、防风、牛膝、荆芥在乌兰察布市周围进行了试种。
为了带动更多农户种植,公司确定了“订单式”种植的模式,与有意愿的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签订订单,带动附近村镇近1000人种植中草药,按约定收购村民种植的符合国家药典标准的中药材,解决了种植农户的后顾之忧。不过,种什么、怎么种都有讲究,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种植生长周期短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品种性价比最高。因此,一年生的荆芥颇受农户欢迎,6月初种下,9月底即可收获。目前,公司与河北安国市和安徽亳州市的饮片厂初步达成采购意向合同,销售渠道稳定,正在建设的中药材加工厂也为以后推广订单种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华北燕山与阴山山脉交会处的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有一处占地面积27万亩的郁郁葱葱山林,它就是苏木山。顺着苏木山一路向南,即可抵达店子镇三道边村。由于地处山区,这个小小的村庄几乎没有成片的耕地,村集体将集体所有的山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分配到农户手中,由农户进行承包经营。山地种不了农作物,却给村民们带来了另一笔宝贵的财富。“山区盛产野生黄芪,一开始农户们自己上山挖了卖,后来也开始尝试自己种植,人工采籽播撒下去之后和野生黄芪一样,不施肥、不除草、不浇水、不打农药,在野生环境下任其自然生长,这种半野生的生产方式既避免了过度施肥用药,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种质的纯正和稳定。”三道边村党支部书记卜斌向记者介绍道。
但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黄芪的销售成了村里头疼的问题。“我本身也是黄芪种植大户,自己和周边的加工厂有合作。2024年,我成立了蒙三明农贸有限公司,带着村民们一起找销路。”三道边村村民母雪峰表示,“公司以种植、收购、初加工、销售等为主要业务。黄芪种下后3至5年迎来收获期,在仔细检查黄芪品质,确保每一根都符合收购标准后,工作人员会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并进行现场结算。去年我一共收购了10万斤,平均每公斤40元,农户获益颇丰。”
联农带农 开拓多元增收渠道
“今年我计划种植100亩的荆芥。我算过了,荆芥亩产平均可达1500公斤,2024年鲜货价格为每公斤1元,干货价格为每公斤4元,每亩地收益可达1500元。我现在每亩地的投入大约在800元,这么算来,每亩地净利润可达700元!”田雷掰着手指头开始算了起来。
据刘晶介绍,公司每年收购当地农户种植的药材量在300至500吨之间。药材经过水洗、切片、过筛等加工环节再销售给药厂。“这几年也有一些经验不足的种植户想和公司合作,我都会建议他们先种上几亩试验一下,即使赚到钱了也不要盲目扩大规模,中药材种植不会一夜暴富,只有通过不断精进管理技术,逐步提高质量和产量,才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与传统农作物相比,中药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而且在管护、采收等农忙期间,务工需求比较大。农户不仅可以通过种植中药材获利,还获得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苍禾公司现在的苍术育苗大棚以前曾是村里废弃许久的蔬菜大棚。后来村集体将其以每年5万元的价格承包给苍禾公司,也方便村民们过来打工增加一份收入。”东壕赖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堂表示。
“在这里打工的都是当地村民,每年3月我们就开始进行育苗、除草等工作,一年能挣3万元左右。”东壕赖村村民陈栓柱高兴地说,“这活也不累,大家分工合作,先用起苗机从土壤中翻出幼苗,再人工抖掉上面的土块,将幼苗打包装袋。”目前,公司为附近剩余劳动力30多人提供了岗位。
“板蓝根丰收时,那场面真的很壮观,一台台药材采挖机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板蓝根随之出土……”回忆起去年板蓝根的采收现场,博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包海龙就打开了“话匣子”。
近年来,博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商都县三大顾村等村庄承包土地种植板蓝根2700余亩,土地租金为每亩400元,总承包费用约为108万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我们也雇用附近的农户,技术人员为长期岗位,月薪可达到6000元。同时,在播种和秋收阶段还需要400多名临时工,劳务费为每人每天200元。”包海龙表示。
立足中药材种植,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乌兰察布开出一剂致富“良方”,让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