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餐馆吃饭,咱们担心的不是花钱点的现做菜变成了没讲明白的冷藏菜;看一些公众人物讲话,怕的也不是他们夸自己卖的预制品,又一边骂别人的,没个一致的标准。
最近,西贝和罗永浩之间的事情闹得挺火热,很多人都在围观“预制菜”这事儿。有人说西贝用预制菜不正宗,也有人觉得罗永浩的吐槽挺双标,争论挺激烈。
你细想想,大家真的是在纠结“是不是预制菜”这件事吗?
去餐馆吃饭,咱们担心的不是花钱点的现做菜变成了没讲明白的冷藏菜;看一些公众人物讲话,怕的也不是他们夸自己卖的预制品,又一边骂别人的,没个一致的标准。
归根结底,这场争执的核心看似是预制菜,但其实背后隐藏的,是大家对企业和公众人物的信赖感。这两个人吵到最后,是不是能把“信任”这回事儿说得明明白白?接下来看看就知道了。
罗永浩进入每个新行业,都难免跟一些大牌企业“杠上”,这种局面也伴随他好些年了。而西贝跟他的正面交锋,更把预制菜的争议推向了风口浪尖。
热闹虽然不少,但有些看法值得细细琢磨,未必只有非黑即白的结论。
或许有人会认为,罗永浩“跟企业吵架”其实就是为消费者发声,从西门子冰箱门到宜家的布局,都是普通用户难以维权的烦恼,他愿意站出来“讲究”,即使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也比没人管强,不该说他“套路化”。
这话有点根据,毕竟大牌子遇到质疑时常常“装作没事”,而罗永浩的声音确实能引起更多人关注消费者的权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想想也是,这些年类似的场景反复出现,但争议点常常都不了了之,比如西门子冰箱门到底关得严不严,宜家的布局到底是否合理,到现在还没有个说法。
这种“只点火不灭火”的做法,免不了让人觉得有点疲惫,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在搞“冷启动式”的营销手段,用争议来炒热话题,可问题真解决不了,反而让那些认真对待的人失去了信任。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人觉得西贝老板贾国龙跟罗永浩“硬杠”,这事儿有点不太理智。
其实别的品牌“装死”就能躲过去,他偏偏要迎面而上,结果反倒变成了罗永浩新项目的“火种”,纯粹就是“飞蛾扑火”。
确实如此,从舆论来看,贾国龙的回应没能占到上风,反倒让争议越来越大。不过结合西贝的发展路径,这种“硬碰硬”可能并非一时冲动:贾国龙能把西贝从地方品牌发展成全国连锁,靠的就是不避问题、坦然面对的性格。
早前,西贝遇到“涨价争议”和“闭店调整”时,贾国龙都是采取正面回应的态度。
对于企业老板而言,遇到公开的质问选择不作回应,可能会被理解为“默认问题”,这样反而会让老客户感觉不满意;而选择正面回答,至少能表达出“重视消费者反馈”的态度,只是回应时没把“预制菜”的核心争议点搞清楚,导致局势变得更被动。
有人又在质疑,罗永浩批评西贝的预制菜,可他在直播间卖过料理包方便面,还说“跟新做的几乎一样”,这明显有点“双标”的意思。
自己搞预制品就夸得天花乱坠,别人用就开始骂,这其实就是“踩竞品ыш抬自己”的老套路。
其实,这样的疑问也不是没道理:同样是预处理食品,罗永浩对自己卖货的产品和西贝的评价差距挺大的,的确让人觉得他有点“站队先行”。
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觉得预制品标准各不相同。比如,直播卖的料理包强调“即食”,讲的就是方便快捷;而西贝作为连锁餐厅,宣传“现烤”“现做”,却用冷冻材料,给人感觉“宣传和实际不符”,两者这可不是一回事。
关键在于,罗永浩在吐槽时,没有明确区分“预制菜的各种类型”与“宣传到底靠不靠谱”,反而一概而论,把所有“预制菜”都算作问题,这就为“双标”留下了把柄。
要是他能专注于“西贝是不是如实说明了食材情况”,而不是一味否定所有预制菜,争议点肯定会更集中,也更容易让人信服。
有的人觉得吧,餐厅是不是好吃、值不值钱才是关键,至于那预制菜啥的,没啥必要去纠结。咱消费者下来吃饭,看重的就是味道和价格,只要食材安全,味道还过得去,现做还是预制的,其实都无所谓。
这话正好打到不少人的心坎里:就像我们吃快餐的时候,很少在意汉堡里的肉是不是预制的,只要味道棒、干净卫生就可以了。
西贝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在于“价格和体验不对等”——一家人均百元的餐厅,用的还是冷冻食材,却没有清楚说明,还标榜“现烤”,让顾客觉得“花了现做的钱,吃到的却是预制菜”,这才是真让人生气的重点,而不是预制菜本身不好。
不过,也有人觉得,消费者确实有“知情权”——不管味道怎么样,餐厅都应该清楚告诉大家食材是不是预制的、存放了多久,这算得上是最起码的尊重。
实际上,预制菜这个行业的标准至今没有个统一的说法。有的地方把“提前切好配好的食材”归类为预制,有的又认为“冷冻好的成品再加热”也是预制,连定义都不同步,要谈“知情权”,就像是在对空气说话一样。
西贝强调“现烤烤鱼”其实是“现加热”,而消费者觉得那是“预制”,两边对“预制菜”的理解根本不一样。这个分歧,可不是简单的争吵就能解决的。
其实,这场争议的关键,从来就不在于“预制菜到底怎么样”,也不在于“罗永浩应不应该较真”,而是“公众人物怎么理性发表看法”、 “企业该如何回应质疑”、 “行业标准怎样才能更健全”。
罗永浩的“较真”当然有意义,不过呀,得避免走入“套路化”和“双标”的陷阱,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帮到消费者解决实际问题。至于贾国龙的“硬刚”,确实挺有胆量,但还是要先把争议的重点搞清楚,用事实来说话,才能事半功倍,不会白白浪费力气。
关于预制菜的争议,最终得靠行业制定明确的规矩,比如什么算预制菜、怎么做标识、品质怎么把控,只有统一标准,消费者的“知情权”才有保障,企业也不用再陷入“各说各理”的乱战了。
热闹过去之后,只有把这些难题都搞定,才算是真正满足了消费者的心愿。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