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5年春,南海上空本应该很平静。不巧,那天并没有按剧本走。风平浪静的云端之上,一架喷涂着“克什米尔公主号”的印度星座式飞机飞行在蔚蓝的天幕,机舱里,几十位中外乘客各怀心事——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一场提前写哑剧。仅仅几个小时后,一切会被一阵可怕的轰鸣撕裂。
1955年春,南海上空本应该很平静。不巧,那天并没有按剧本走。风平浪静的云端之上,一架喷涂着“克什米尔公主号”的印度星座式飞机飞行在蔚蓝的天幕,机舱里,几十位中外乘客各怀心事——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一场提前写哑剧。仅仅几个小时后,一切会被一阵可怕的轰鸣撕裂。
此前,周恩来总理刚收到一份特殊的邀请函。雅加达那边传来电报,几路使节在深夜灯下推敲措辞,终于决定——邀请中国和他们一起坐下来,好好谈谈亚非的命运。没有谁会小看这场资格赛。彼时中国刚站稳脚跟,已习惯被冷落成墙角的孩子。联合国大门紧闭,各种声音把中国堵在门外。世界会场上,谁也不乐意见她出声。
会前气氛并不好,敌对的目光比纸片都要锋利。国内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怎样才能不被骗出城门、又不被葬送在半路?要说中国航空,那会儿的水平还远远谈不上放心,苏联的帮忙属于杯水车薪。核心团队最后定了个法子从印度租一架崭新的飞机,用来护送中国代表团飞往东南亚会场。
消息走漏不是意外。当年的国际舞台小动作很多,一颗小石子掉进水坑都能激起老远的波浪。国民党在台岛上急得搓手,生怕中国出头。美国和英国当然乐见其成,眼见中国要出远门,连忙联合某方搞点事情。连环算计开始发酵,特务人员已在暗中安排,准备一出截杀,把中国代表团半路拦下。
消息太灵通,情报很快传进中南海。总理一面商量安全措施,一面向印度那边反复交代,务必加紧防护。一道道命令下去,印度航空公司这才提高了警戒。可真要赌上全局,防不胜防,又能准保哪一环不会出意外?周总理随行计划突变,说是接到邻国领导来电——需先去仰光商议细节,最后竟没有登上原定那班飞机。
飞机抵达香港,准备最终冲刺万隆那段路。当天,机组人员很兴奋,飞行员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忧虑。只是谁都说不准一家普通的民航客机,竟能沦为国际斗争棋盘上的弃子?
阳光很毒,飞机嗡嗡穿越云层。广播里报告飞行高度、路线、天气。距离目的地只剩下两个把小时。突然维克多·尔柯·巴巴的无线电最后一次和新加坡塔台通话。台面上的值班员追问总理是否在机上,两位飞行员似乎早有预感,沉默很久才一口咬定——不在。
机舱冷不丁多了一丝火药味。没有预兆,一声重爆响彻机舱,飞机在万米高空像玩具一样劈裂,黑烟瞬间包围。后舱起爆,紧接着侧翼再爆一次。铝合金在火舌下软化,燃油很快成了催命符。无线电哑了,救生衣穿了也无济于事——机组人员惊慌撤离,副驾驶员和两人倒是侥幸救下。其他人,有的伸手抓住氧气面罩,却根本来不及。
爆炸后的残骸坠海,南海渔民看傻了眼。三天后才找到幸存者,其他人早已没了气息。消息疯传全球,外界哗然。台湾方面却是另一番模样。毛人凤跑去给蒋介石报喜,没料到蒋不仅赞他做事周到,还公然表态,哪怕只炸死几个普通人也算达成目的。这种说法,当真让人背脊发凉!
这场爆炸不是孤立事件。中国代表团尚未完全走出阴影,新威胁又接踵而至。有人冒名给中国写信,自称“反省过后的特务”,警告代表团还会有人找机会下手。笼罩中国代表团的紧张气氛一浪高过一浪。可脚步没有停下,许多人劝周总理再三考虑。他轻描淡写地答“敌人这样做恰恰说明,他们怕我们。”
机场门口,不愿离去的人群盯着缓缓走下飞机的那一队中国代表。明知道危险重重,却没有一个人说自己要回去。有人激动拍手,场面热烈到连云都散不开。胆子小的在心里打鼓,谁能要是一切重新来一次,每个人都还有勇气踏上那个航班?
后来到了万隆会议。场面比任何一场国际比赛都要紧张。台下各国你来我往,场面相当复杂。有人把锋芒全收进袖子,有人开口就是挑衅。中国不在被动,周总理站上讲坛,头打消所有猜忌我们是来找共同点,不是来闹别扭的。
18分钟讲话,台下面无表情,有人甚至在偷偷做手势。可是,没有人再敢不把中国算在里头。会议结束,旗子飘扬在会场出口,一身疲惫的周总理和代表团顺利返回。实际上,谁都看得出来,最大赢家其实是中国。
期间细节层出不穷。有人凌晨还在灯下起草材料,会议有时一连开三个小时没得休息。成元功事后算了下,七天里总理只睡了十三个小时。他们没有时间矫情,连哀悼同胞的机会,也是在飞机上匆匆擦拭骨灰盒完成。
英国方面查案不太上心,调查拖到重要嫌疑人一个没抓住。外媒则盼着看中国的尴尬,甚至放出风声中国有麻烦了。可谁认真看过会议全程,发现结果其实正相反。没有别国撑腰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闯出一条新路。这种局面,既像比赛,也像一次无声的对峙。
回头再“克什米尔公主号”的爆炸仿佛划破了一道现实与期待之间的裂口。有人说那次空难让中国明白,和平的路上处处有暗箭。可也有人坚持,没有这一切,或许中国不会变得如此坚决——一定要让全世界见证即使一身伤痕,也要堂堂正正站在大门口。
想想这样的故事,谁还敢妄下?谁知道下一次到底该不该退缩,一切套路都有例外。历史并不是总被分析师看透,有时就像那架飞机——失控、爆炸、无解。也有人从残骸中游上岸。
今天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动作已不再慌张,可六十多年前那群蹒跚迈步的人、那些被炸成碎片的故事,没人敢保证不会成为明天的现实。每一次和世界打交道,中国都会做出某种决定。这决定里或许有勇气,有时候也有侥幸和无可奈何。这都算不上绝对的胜利。可一旦上了场,谁会认输?
来源:桉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