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民歌:璨若珍珠落玉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07:42 1

摘要:“要说那好水我来告诉你,俺们晋祠哎得儿哎咳哟,那一股水呀,实在是美呀、好呀,好一个水得儿哎咳哟……”舞台上,清脆婉转的笛声响起,太原民歌《晋祠是个好地方》以通俗易懂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唱出了晋祠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刘卯生演唱太原民歌 王韵菲 摄

刘卯生独唱《五头赶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卯生与胡秀英一起演唱《串门门》

“要说那好水我来告诉你,俺们晋祠哎得儿哎咳哟,那一股水呀,实在是美呀、好呀,好一个水得儿哎咳哟……”舞台上,清脆婉转的笛声响起,太原民歌《晋祠是个好地方》以通俗易懂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唱出了晋祠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太原民歌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是太原人民精神思想和感情的结晶,也是抒发情感愿望的最好手段,属于山西民歌中的“阳春白雪”。2013年,太原民歌被列入山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唱市井生活

“太原民歌历史悠久,《诗经》中的‘唐风’”和《乐府诗集》中的‘并州歌’便是太原民歌最早的作品。”73岁的刘卯生出生在被称为“戏窝子”的张花村,是太原民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原小店区文化馆馆长,自小在父亲熏陶下,学习传承太原民歌。

刘卯生清晰地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收到了一件最珍贵的礼物——二胡。

“当时如获至宝,拿着摸呀、看呀、擦呀,爱不释手,饭都顾不上吃。”随后,他跟着盲艺人学了好几年,把《白毛女》《刘胡兰》等一段段插曲拉得悦耳动听,成为学校文艺骨干,也为传唱太原民歌打下坚实基础。

《五头赶车》《刘三推车》《串门门》……太原民歌经过了长期的兴衰更迭,形成了一些鲜明特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对民间生产习俗具有依存性;口语化、通俗化,即歌词乡间土语化、地域化,内容通俗易懂、生活语言浓厚;虚词、衬字使用频繁,它对烘托唱腔,舒展旋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原民歌涵盖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其旋律典雅、华丽、优美,唱词语言朴实简练,比喻生动夸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一种活态的民间文艺项目,具有重要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价值。通过传唱,体现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传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的一种传承。

演绎地域特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异,太原民歌形成了河东和河西两个流派。河东歌手粗犷奔放,河西歌手情感细腻,形成了两个风格不同的传承区域。

“情歌是太原民歌里流传比较广泛、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唱形式。其歌词简朴自然、曲调优美流畅、生活情趣浓厚,有着鲜明和鲜活的地域色彩。”经过多年研究整理,刘卯生将太原民歌分为七个类别,分别是情歌、民间小调、民间叫卖曲、劳动号子、说唱曲、新民歌和码头调。

民间小调是太原民歌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种演唱形式,它记载了人民群众的历史生活,衬词衬句十分有特点,代表作有《卖烧土》等。民间叫卖曲是太原民歌里的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尤以柴米油盐吆喝叫卖特色鲜明,是市井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有《乡村叫卖曲》等。劳动号子源于老百姓起房盖屋、动土打夯时凝聚散众之力,即兴发挥的演唱,见啥唱啥、灵活风趣,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是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代表作有《打夯号子》等。说唱曲在太原民歌里的比重不大,主要吸收一些周边地区的曲艺说唱形式,从而形成的一种演唱形式,代表作有《夫妻抬水》等。新民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人民群众编创改编的有鲜明特色的,反映时代生活的新创民歌,如《晋祠是个好地方》等。码头调是太原独有的,因为太原不靠大江大海,俗称“旱码头”,指太原松庄、郝庄一带,南来北往的一些曲调,结合了本地语言、民俗,形成了太原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流传至今,代表作有《十二月采花》等。

留住并州记忆

在中国民歌史中,山西民歌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太原民歌是古晋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山西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太原民歌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对古晋阳文化的挖掘、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歌史,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传承太原民歌,老一辈音乐工作者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太原民歌中的情歌和民间小调有80余首,新民歌有40余首,说唱曲有7首,劳动号子2首,民间叫卖曲9首,码头调有10首,共计150余首。2022年,刘卯生、乔俊宝等人整理出版了一部《太原民歌》专辑,收录了100首代表性曲目。

“在挖掘整理过程中,我们去粗取精,并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唱词作了修改。”带着极高的责任感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刘卯生等人一首首地改、一句句地磨,确保每一首太原民歌曲调优美流畅、歌词雅俗共赏,既表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又充满生活情趣。

多年来,通过出版光碟、演唱等形式,太原民歌已成为太原一张亮丽的名片。早在1986年,《五头赶车》就在中央电视台《百花园》栏目中4次向全国播出,此后,太原市文化局、小店区文化局等先后出版了5张太原民歌专辑,刘卯生等人演唱的12首曲目还被收入《山西经典民歌》100首中,被列为中华民族优秀出版经典。

“这些年我带了十几个徒弟,但有一定演唱技巧的民间歌手太少,希望有更多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加入。”刘卯生作为太原民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经收了肖萍、金玥2个专业歌手为徒,他俩也成为太原民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政府支持下,刘卯生和徒弟们将继续挖掘、整理、录制更多的太原民歌,串起这一颗颗璨若珍珠的太原宝藏。

记者 王丹

记忆档案

受到秧歌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太原民歌全面记载了太原府城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明、清至民国期间,太原民歌吸收了从沿海及外地传来的“马头调”,并将一些曲目结合了本地语言、民俗,形成了太原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传承至今。太原民歌分为无伴奏和伴奏两大类。无伴奏类:大部分民间歌手演唱民间歌曲都是在自然生活中,如田间地头,解除疲劳时自吟自唱,沿街叫卖等;有伴奏类:主要乐器有板胡、二胡、笛子、唢呐、扬琴等。

来源:太原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