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全球顶流网红“甲亢哥”(KSI)的中国行,意外带火了一位普通的重庆小老板。在重庆荣昌区经营卤鹅摊的林江,因举着自家招牌追着甲亢哥投喂卤鹅,被路人拍下视频上传网络。画面中,林江操着“川普”热情喊话:“兄弟,来尝哈我们荣昌卤鹅,巴适得板!”而甲亢哥
一段追星视频,让“卤鹅哥”火出圈
2025年4月,全球顶流网红“甲亢哥”(KSI)的中国行,意外带火了一位普通的重庆小老板。在重庆荣昌区经营卤鹅摊的林江,因举着自家招牌追着甲亢哥投喂卤鹅,被路人拍下视频上传网络。画面中,林江操着“川普”热情喊话:“兄弟,来尝哈我们荣昌卤鹅,巴适得板!”而甲亢哥被这突如其来的投喂逗得哈哈大笑,接过卤鹅后竖起大拇指的场景,瞬间点燃了网友的热情。
这条60秒的短视频,短短3天内播放量突破5000万,林江的抖音账号“卤鹅哥”粉丝数从不到2万飙升至12万。更戏剧性的是,4月10日,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亲自为林江颁发“荣昌卤鹅首席推介官”证书,宣布报销他追随甲亢哥五个城市行程的全部费用,并奖励10万元现金。消息一出,评论区却炸开了锅——有人点赞“小人物抓住大机遇”,更多人则质疑:“政府拿10万奖励网红,为什么不用在老百姓身上?”
从街头小贩到“全球推广大使”
林江的走红,像极了这个流量时代的经典剧本。39岁的他在荣昌做了15年卤鹅生意,凌晨四点起床卤制、白天推车叫卖是他的日常。直到甲亢哥中国行的消息传来,这个爱刷短视频的摊主动了心思:“要是能让国际网红吃到我家卤鹅,说不定能带火整个荣昌卤鹅。”
自费买机票、订酒店,林江带着保温箱里的卤鹅,从重庆追到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最终在北京环球影城“偶遇”甲亢哥。这段被网友戏称为“最硬核追星”的经历,不仅让他的抖音粉丝涨到31.6万,60秒视频报价升至1万元,更让“荣昌卤鹅”搜索量暴涨300%。区委书记颁奖时说的“小卤鹅撬动大经济”,似乎正在变成现实。
10万奖金背后的“算盘”
政府的重奖,却把林江推上了风口浪尖。在荣昌融媒体发布的颁奖视频下,一条获赞8万的评论格外扎眼:“我们社区养老院空调坏了半年没修,政府倒有钱奖励网红?”类似的质疑此起彼伏:菜市场改造迟迟不到位、乡村小学教室漏雨、贫困户医疗补贴申请困难……这些民生问题与“10万奖金”形成刺眼对比。
面对争议,荣昌区商务委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2024年荣昌卤鹅产业产值达25亿元,占全区GDP的6.8%,但省外知名度不足5%。“林江的视频让‘荣昌卤鹅’登上20国热搜,省外订单一周增长40%。”该工作人员强调,10万元奖励是从“文旅推广专项资金”支出,“专款专用不挤占民生预算”。
流量红利 vs 民生刚需:一场价值观碰撞
网友的争论,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分配的价值判断。支持者认为,林江创造的宣传效益远超10万元投入:他的视频带动了卤鹅原料鹅养殖、调料生产、物流包装等产业链;更让荣昌这座西部小城获得国际曝光,潜在旅游收益不可估量。“就像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城市IP打响了,老百姓自然能赚钱。”一位餐饮店主留言道。
反对者则揪住“公平性”不放:“普通摊贩没钱自费追星,政府奖励会不会变成‘网红特权’?”“今天奖卤鹅哥,明天是不是要奖火锅哥、小面姐?”更有人尖锐指出:“与其花10万造星,不如补贴卤鹅摊煤气费,让所有从业者受益。”
小城困局中的突围实验
在这场争论背后,藏着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发展焦虑。荣昌作为“中国卤鹅之乡”,虽坐拥百年技艺,却长期困于“墙内开花墙内香”。2024年当地做过大胆尝试:组织百名摊主直播带货,但多数人面对镜头紧张得说不出话;邀请美食博主探店,流量始终不温不火。林江的意外走红,恰似一剂强心针。
“我们太需要破圈了。”在荣昌做了30年卤鹅的老师傅陈建国坦言,他的儿子宁愿送外卖也不愿接班,“如果年轻人看到做卤鹅也能当网红、拿大奖,或许就愿意留下来了。”而卖鹅苗的老周更实在:“这个月找我订鹅苗的多了三成,管他奖给谁,我们能多卖鹅就行。”
奖得对不对?关键看“后招”
面对舆论漩涡,林江显得有些无所适从。颁奖次日,他在直播中连喝三杯苦丁茶:“这10万我捐五万给养老院行不?求大家别骂了。”评论区却更热闹了——有人赞他“懂事”,有人骂他“作秀”,还有人说“捐了就等于承认政府不该奖”。
这场风波或许早该预料到。当地方政府越来越娴熟地运用“网红经济”时,如何平衡短期流量与长期民生、如何让红利普惠而非集中个别人,已成必修课。正如一位社会学学者建议:“奖励个人不如建设机制,比如设立‘卤鹅产业创新基金’,既能鼓励更多人参与,又能避免资源过度集中。”
结语:流量终会退潮,民生常在心头
夜幕降临,荣昌濑溪河边的卤鹅摊陆续亮起灯火。林江的摊位前挤满打卡的年轻人,隔壁老王的生意也比往日好了三成。河对岸的老社区里,李奶奶还在为漏水的屋顶发愁。这座城市的故事,就像卤鹅锅里的浓汤,翻滚着希望与焦虑、机遇与困窘。
10万元该不该奖给“卤鹅哥”?答案或许不在非黑即白的争论里,而在每个小人物能否抓住时代给予的机会,在每笔公共开支能否真正转化为民众福祉。当流量退潮后,人们终会记住的,不是某个网红的涨粉数字,而是家门口的路是否平整,碗里的卤鹅是否依然飘香。
来源:大爷看热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