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苦行僧:贾岛和他的“推敲”人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04:11 1

摘要:假如大唐诗坛有个“最刻苦奖”,那么获奖者非贾岛莫属。这位老兄写诗之刻苦,堪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活教材。若他活在今天,大概会是那种为了一个朋友圈文案纠结整夜,最后发出去又秒删的完美主义者。

假如大唐诗坛有个“最刻苦奖”,那么获奖者非贾岛莫属。这位老兄写诗之刻苦,堪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活教材。若他活在今天,大概会是那种为了一个朋友圈文案纠结整夜,最后发出去又秒删的完美主义者。

贾岛早年是个和尚,法号无本。这法号起得颇有预见性——他后来果然还俗了,确实“无本”了。据说他当和尚时就不太务正业,不爱念经爱写诗,经常骑着头小毛驴到处找灵感。一天,这位诗僧又在长安街上晃荡,嘴里念念有词,手指在空中比划着什么。

当时他正琢磨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总觉得“推”字不够味,想换成“敲”字。于是他就在驴背上做起动作来,一只手做推门状,一只手做敲门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诗歌世界里。

就在这时,只听见“嘭”的一声,贾岛连人带驴撞上了一顶豪华轿子。轿中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相当于长安市市长)韩愈。卫兵们正要发作,韩愈却摆摆手,问这个冒失鬼为何如此心不在焉。

贾岛老实交代了自己正在为“推”和“敲”纠结的心路历程。若是寻常官员,估计早就大怒“你丫碰瓷还找文艺借口”,但韩愈是何许人也?唐宋八大家之首,文坛领袖。他居然认真思考起来,最后一拍大腿:“用‘敲’好!夜深人静时,敲门声更显幽静,意境更佳。”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推敲”典故。不得不说贾岛运气真好,撞车撞到文学评论家,要是撞到城管,故事可能就是另一个版本了。

贾岛写诗有多刻苦?同时代诗人说他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三年写两句诗,这效率放在今天,早被编辑拉黑了。但贾岛不在乎,他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创作状态大概是这样的:想到一个词,眉头紧锁;想到一个韵脚,抓耳挠腮;完成一首诗,瘦三斤肉。

这种自虐式创作让贾岛得了个“诗奴”的绰号——被诗歌奴役的人。他的诗风清奇悲凄,走的是“冷艳”路线。比如那首著名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看看,找人找不到都能写得这么诗意。要是现代人,大概就是“微信步数两万五,结果被告知老师傅上山采药去了,白跑一趟”的朋友圈吐槽。但贾岛就能写出这种空灵幽远的意境。

还有《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没错,就是那首让他撞上韩愈轿子的诗。这首诗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堪称“一撞成名”的典范。

贾岛的刻苦不仅体现在创作上,还体现在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上。他还俗参加科举,誓要考取功名。但他的科举之路堪比现代考公务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期间他写了不少发牢骚的诗,比如《下第》: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落榜后口袋空空,连在长安租房都困难,听到别人中举后在杏园开派对,心里那叫一个酸。这种心情,现代考公族看了都要泪目:“前辈,我懂你!”

尽管科举屡战屡败,贾岛还是在晚年混了个小官——长江主簿。这职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办公室主任,虽然不大,但总算端上了铁饭碗。为此他又写了首诗《感恩诗》表达喜悦之情,真是容易满足的老实人。

贾岛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诗风。他不像李白那样豪放,也没有杜甫那么沉郁,而是自成一路的“清奇僻苦”风。他的诗句往往需要细细品味,像嚼橄榄,初尝苦涩,回味甘甜。

比如《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这诗表面写剑客,实则写自己——苦练十年诗歌技艺,就等一鸣惊人的那天。这种自喻,既谦虚又自信,还带着点小嘚瑟。

贾岛对后世影响极大。他不仅是“苦吟派”掌门人,还是许多失意文人的精神偶像。明代有人甚至称他为“唐之诗祖”,这评价高得有点过分,但足见他在诗坛的地位。

若贾岛活在今天,大概率会成为网红诗人,每天在抖音直播写诗过程:“老铁们,这个‘推’和‘敲’用哪个好?刷个火箭帮你哥决定一下!”然后他的书斋可能挂着一幅字:“推敲无止境,苦吟最高境界”。

纵观贾岛一生,他或许不是最有天赋的诗人,但一定是最努力的诗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没有李白那样的天才,靠着自己的执着和努力,也能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如果能像他一样,撞车都能撞到文坛大佬,那就更好了。

最后让我们用贾岛自己的诗来总结他的一生: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知音们,若是欣赏这位诗坛苦行僧,就点个赞吧!不然贾岛老先生可真要“归卧故山秋”去了。

来源:善良咖啡N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