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着那个曾经抱着你腿撒娇的小不点,突然变成了一个眼神躲闪、房门紧锁、说话带刺的“陌生人”,是不是觉得特无力?别慌,这戏码我家见多了。那些没被青春期孩子“拿捏”住的父母,真不是天生会魔法,而是悄悄做对了下面这10件顶顶重要的事:
看着那个曾经抱着你腿撒娇的小不点,突然变成了一个眼神躲闪、房门紧锁、说话带刺的“陌生人”,是不是觉得特无力?别慌,这戏码我家见多了。那些没被青春期孩子“拿捏”住的父母,真不是天生会魔法,而是悄悄做对了下面这10件顶顶重要的事:
不较劲,先“接住”情绪风暴 孩子摔门吼着“烦死了”,你本能想吼回去?停!深呼吸,说句:“看你这么大火气,这事儿是真让你难受了。”别在情绪浪尖上硬碰硬,先当个情绪缓冲垫。孩子被“接住”了,火药桶反而容易哑火。把“为什么”换成“怎么了” “为什么又考砸了?”——这话听着就像审讯,孩子立马竖起盾牌。试试:“这次考试感觉哪块儿特别难?咱们看看能怎么弄。”“怎么了”是打开话匣子的钥匙,“为什么”是关上心门的插销。“行,但是...”换成“行,同时咱们得...” 孩子要和朋友过夜?别急着否决:“行啊,同时咱们得定个回家的时间,还有安全事项得聊聊,你看行不?”用“同时”替代“但是”,把对立变成并肩合作,孩子更愿意守规矩。底线是钢,红线带电,但中间地带要“有弹性” 安全、健康、法律——这些底线半步不让。但发型、衣服颜色、房间乱点?只要不过分,睁只眼闭只眼。青春期孩子需要“说了算”的空间,硬管鸡毛蒜皮,往往丢了西瓜捡芝麻。老张家儿子非要染绿头发,老张没反对但要求自己出染发钱。结果孩子自己琢磨几天,觉得不值当,放弃了。“你信息”伤感情,“我信息”拉近距离 别指责:“你怎么老玩手机!”换成说感受:“我一看你玩手机到半夜,就担心你明天上课打瞌睡,自己也急得睡不好。”表达你的担忧和影响,比指责更容易让孩子放下防备。
“翻旧账”是核武器,能不用就别用 孩子这次没洗碗,就事论事,别扯上次不及格、上周顶嘴。翻旧账等于把孩子往“破罐子破摔”那条道上推。青春期孩子忘性大?父母记性也得学会“断舍离”。尊重那扇关上的门,但钥匙得在你手 进孩子房间先敲门,不偷看日记(除非真有严重安全疑虑)。信任是亲子关系的基石,但这基石也需要父母用心维护。孩子感觉被尊重,反而更可能主动打开心门。别当“超人爸妈”,该“示弱”时别硬撑 “这事爸妈也不太懂,要不一起查查?”“今天妈工作累惨了,实在没力气做饭,咱点个外卖行不?” 偶尔的示弱让孩子感受到真实,也给他们学习承担的机会。夫妻统一战线,别让孩子“钻空子” 一个说行,一个说不行?孩子立刻知道该找谁“攻关”。重大规则,两口子必须私下先商量好,对外一个声音。家庭不是角斗场,别让孩子当上裁判。先把自己活精彩了,孩子才能好好成长 别天天围着孩子转成“卫星父母”。你越是有自己的热爱、朋友、生活,情绪越稳定,孩子越有安全感。孩子不需要一个牺牲感爆棚的“仆人”,他们需要一个活出自我的榜样。
青春期是场父母与孩子共同的跋涉——孩子在前头横冲直撞地试探边界,父母在后头既要放手又得兜底。别指望完美通关,做对了这些事,你就已经避开了大部分亲子对抗的雷区。
孩子是箭,父母是弓。弓弦绷得太紧会断裂,太松则箭矢无力。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在每一次张弛之间校准方向,让青春期的锋芒穿透迷雾,稳稳射向属于他们自己的远方。
来源:孕育一些事一点号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