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可能厌恶真空,更青睐傅里叶变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07:19 1

摘要: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厌恶真空"的观点。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一思想竟预示了后来热力学定律的诞生。

那个改变世界的数学工具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厌恶真空"的观点。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一思想竟预示了后来热力学定律的诞生。

维持真空需要做功,物质总是倾向于填补空缺。

时光流转到1822年,法国数学家傅里叶正在钻研一个类似的物理现象:

热量是如何在物体中传导的?当一个物体各部分温度不均匀时,热能又是如何流动直至达到平衡?

在那个时代,科学家们把热量看作是一种在物理系统内部流动的"物质"。虽然我们现在知道热量本身并不是物质,而是能量传递的过程,但这种历史观念却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语言中。

物理学家至今仍在使用"热传递"这个说法。

一个"离经叛道"的数学思想

傅里叶的解决方案在当时的数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建议用偏微分方程来描述温度变化,更令人震惊的是,他提出任何函数(甚至是不连续的函数)都可以表示为正弦波和余弦波的无限叠加。

一根金属棒,一端热一端冷。随着时间推移,整根棒子会达到统一的温度。

傅里叶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可以用数学语言精确描述。温度分布函数可以分解为一系列波的叠加,我们现在称之为傅里叶级数。

这就像是给复杂的自然现象找到了一套通用的"翻译密码"。任何复杂的信号或现象都可以分解为简单波形的组合。

计算机时代的加速器

20世纪中叶,当计算机终于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复杂数值计算时,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诞生了。从

此,我们可以把几乎任何类型的信号输入计算机,FFT会迅速给出构成这个信号的各种频率成分及其强度。

这个数学工具的应用范围令人惊叹。电子音频视频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密码学,几乎遍布现代科技的每个角落。

声音的秘密:从时间到频率

让我们从听觉开始探索。

当我们听到声音时,耳朵接收到的是随时间变化的空气压力波动。这些波形信息经过傅里叶变换后,就变成了频谱,显示每个频率成分的强度。

以标准音A为例,频率为440赫兹的纯音经过傅里叶变换后,在频谱图上就是440赫兹处的一个尖峰。如果我们同时播放440赫兹和1760赫兹两个音调,频谱图上就会出现两个对应的尖峰。

但现实中的声音要复杂得多。

比如峡谷鹪鹩的歌声,其频谱图(声谱图)显示了随时间变化的复杂频率结构。图上每一个竖直切片都是那一时刻声音的傅里叶变换,颜色越亮代表声音越响。

虽然我们主要听到几个最响的频率(如3000、6000、9000赫兹),但实际上还有成千上万个较弱的频率成分共同构成了这种鸟类独特的声音。

望远镜的眼睛:光的衍射密码

当光线通过孔径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光会散开形成特定的图案。望远镜或相机的镜头实际上就是一个光学孔径,而衍射图案的形状取决于孔径的形状。

这里有个令人惊奇的发现:光学成像系统的点扩散函数(PSF),也就是点光源在图像中的实际形状,正是系统孔径的傅里叶变换!

圆形孔径产生同心圆环状的衍射图案,而方形孔径则产生不同的图案。这个原理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哈勃太空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星星图像会有不同的特征。

哈勃望远镜使用圆形主镜,中心有个洞,副镜由四条支架支撑。因此哈勃拍摄的亮星图像总是有四条衍射峰,形成"十"字形图案。

韦伯望远镜的情况更有趣。它使用18片六边形镜片组成的主镜,副镜由三条支架支撑。所以韦伯拍摄的亮星会显示六条主要的衍射峰(来自六边形镜面)和两条较弱的衍射峰(来自三条支架)。

对比哈勃和韦伯拍摄的同一片鹰状星云图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不同的衍射特征。这就是傅里叶变换在实际观测中的直观体现。

自然界的数学语言

傅里叶变换不只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它深深植根于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中。从我们的感官系统到宇宙深处的恒星,从日常听到的音乐到尖端的科学仪器,波动现象无处不在。

我们的耳朵实际上就是一个生物版的傅里叶分析仪,内耳将声波分解为不同频率成分,然后传递给大脑的听觉皮层进行解读。

我们的眼睛虽然也是圆形孔径,但其衍射图案太小太弱,我们感知不到。我们看到的星星就是点光源。

结语:数学与自然的完美契合

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辨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从音乐的美妙到宇宙的壮丽,傅里叶变换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自然界的独特视角。它告诉我们,复杂的现象往往可以分解为简单要素的组合,而这种分解方法正是大自然运行的基本法则。

如果说自然厌恶真空,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自然钟爱傅里叶变换。这个数学工具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更让我们领悟到数学与自然之间那种近乎神奇的和谐统一。

你最喜欢傅里叶变换的哪个应用呢?

来源:克莱德河听风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