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家零食头部企业近期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部分头部企业因行业竞争加剧、渠道转型困难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原因,业绩出现下滑。与此同时,部分量贩零食企业营收屡创新高,一些连锁商超与新零售品牌凭借自有品牌和即时履约能力,正在掀起一场重构零食消费链路的变
多家零食头部企业近期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部分头部企业因行业竞争加剧、渠道转型困难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原因,业绩出现下滑。与此同时,部分量贩零食企业营收屡创新高,一些连锁商超与新零售品牌凭借自有品牌和即时履约能力,正在掀起一场重构零食消费链路的变革浪潮。在消费迭代与渠道变革的当下,一场零食行业的重新洗牌已然开启。
消费需求推动行业变革
我国零食市场已经发展了数十年,消费者对零食的需求与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早期,海外品牌一度占据着我国零食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零食产业链的升级,电商成为国产零食突围的重要渠道,一众互联网零食品牌凭借新颖的包装、具有吸引力的品牌故事以及互联网营销,迅速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2023年起,量贩零食品牌快速跑马圈地,通过规模效应深化与供应链的绑定,重构传统零食的渠道销售模式。近两年,众多传统零食品牌与互联网零食品牌遭遇转型和业绩压力,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零食市场中奋力挣扎。
近日,多家零食头部企业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其中,有部分头部企业转盈为亏,亏损进一步扩大、净利润同比下降较为明显。针对这些状况,多家头部企业同时提到了行业竞争加剧、渠道转型困难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原因。在“老玩家”业绩下滑的同时,一众“新玩家”也在崛起。数家量贩零食企业营收屡创新高,其中的一些已突破万店规模;山姆、奥乐齐等商超,以及叮咚、盒马等新零售品牌,凭借自有品牌和即时履约能力,正在掀起一场重构零食消费链路的变革浪潮。
业内人士表示,零食头部企业的业绩下滑,并非全因战略失误,本质上还是由消费需求和市场迭代所引起的。零食消费群体广泛、消费场景碎片化等特点,推动零食市场逐渐步入多品类、全渠道的发展阶段,以实现对消费者的全面触达。近年来,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健康属性等越发重视,市场上涌现出了一系列新品类,比如主打健康概念的低糖零食、坚果零食及极具本土特色的新中式零食、辣味零食等。零食企业唯有不断更新产品品类,才能契合消费者口味偏好的动态变化。
消费需求的变化也重构了零食销售渠道,互联网零食品牌推动了旗舰店、直播间、短视频等线上渠道的发展;量贩零食品牌则绕开了传统经销渠道,通过自建终端打破了线上渠道对零食市场的垄断。当下,盒马、山姆、叮咚等新零食品牌的崛起,也给业内企业带来了新的启示——依靠渠道构建护城河已不再无往不利,当下进行的是“谁能覆盖更多消费场景”的全渠道生态较量。
与此同时,资本的介入也加速了行业变革,推动行业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2020年以来,资本市场对零食行业的投融资事件持续增加,其中,量贩零食店一直都是资本重点关注的赛道。资本押注量贩零食店的逻辑很简单,门店数量越多,品牌在供应端的议价能力就越强,就更有望通过“薄利多销+高周转”的轻资产模式,打造出具备强复制性与高盈利效率的新商业模式。在资本的介入之下,量贩零食头部品牌完成了合并,量贩零食新锐品牌在短期内实现了门店数量的指数级增长,传统零食头部企业因此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头部品牌积极转型升级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零食行业的市场规模接近1.4万亿元,同比增长5.3%;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万亿元。广阔的市场前景促使品牌加速入局,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内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低客单价、高营销费用的背景下,量贩零食品牌虽然快速走红,却陷入了“赚名气容易、赚钱难”的困境,一家量贩零食头部企业去年的净利润率仅为2.1%。
除量贩零食品牌外,价格战近两年也在行业内的其他品牌间全面展开。一家零食头部品牌2023年底启动全面降价策略,2024年业绩随之由盈转亏,其财报中明确提及,部分产品售价下调与产品结构调整对毛利率产生了影响。在价格战成为常态的背景下,零食品牌不得不持续压缩供应链成本,这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多家业内知名品牌近两年都曾出现由代工厂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零食品牌试图通过自建工厂、源头直采等方式,在压缩中间环节成本的同时,保障产品质量稳定。但零食产业供应链相对透明,即便品牌在供应链端发力,也不一定能形成独特的竞争壁垒,随着市场参与者的不断增加,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零食头部品牌陷入了“降价难盈利,不降价难做生意”的境地。对于一些以高端定位切入市场的零食品牌,低价策略会削弱消费者对其品牌价值的认同感,导致客户群体出现流失。对于量贩零食品牌,虽然其在门店规模上具有先发优势,但持续的价格战也开始动摇加盟商这一基本盘。有加盟商表示,低价零食虽然能吸引消费者,但刨去各种运营成本,利润微薄。随着加盟商的退出,量贩零食品牌的扩张速度开始放缓。
面对转型压力,零食头部品牌开始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一些品牌跨界推出预制菜子品牌、咖啡品牌、白酒产品等。一些品牌开始尝试新业态,例如模仿山姆会员店模式,推出付费式仓储会员店;开设全品类生活馆,发力硬折扣赛道;推出了“省钱超市”模式,打破原有业务边界。
当下,零食头部品牌的跨界转型仍处于探索阶段。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日用快消领域的多数品类已形成相对固化的竞争格局,如果零食品牌没有独特的创新优势,塑造第二增长曲线有一定困难。同时,如果单纯复制对手的业态,很容易学成“四不像”。模仿容易,复制核心能力却很难,这不仅考验着上游的供应能力,还对物流、仓储以及前端、营销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零食头部品牌开展的跨界探索虽然不一定能塑造第二增长曲线,但却有望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和流量入口,零食的营销模式也因此有了新的变化。
满足年轻人消费需求是关键
如今,零食赛道上的新老玩家已经走到了“新赛点”。业内人士指出,在这场博弈中,品质、价格、渠道仍是核心比拼维度,关键在于如何从过往的“旧能力”中开拓出适应当下竞争的“新势能”。
首先,应基于品类创新进行供应链管理。目前,大部分零食品牌都已经意识到供应链把控能力的重要性,但如何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打造竞争壁垒则更为关键。《2025中国休闲零食白皮书》显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的零食,新中式、健康化、代餐化成为零食消费的新趋势。品牌应针对这些趋势进行布局与研发,打造更具健康属性与创意风味的零食产品。
其次,全渠道融合与场景创新成为必然选择,零食品牌之间的合纵连横也将成为趋势之一。传统零食品牌应加强与量贩零食品牌的合作,提高产品在量贩零食门店、商超、便利店、社区店等多场景的渗透率。
另外,除了线上线下融合之外,目前零食品牌在中低线城市的扩店数已明显高于中高线城市的扩店数,实现下沉和高线市场双轨并进也将成为业内企业挖掘新增量的关键方向。
最后,年轻群体已成为零食市场的核心消费力量,他们期待通过零食消费获得情绪共鸣、身份认同与精神满足,传统零食品牌应以场景与营销创新为抓手,通过打造品牌IP、邀请受年轻人欢迎的代言人、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激活品牌活力,与年轻人建立深度情感链接,满足年轻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追求。
无论是深耕行业多年的传统头部品牌,还是凭借创新突围的新锐品牌,都需把握行业趋势,不断调整自身的价值定位,这样才能避免在行业迭代的浪潮中被淘汰出局。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