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7月的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Meta CEO 马克·扎克伯格说了一句话,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智能眼镜的未来:“不戴智能眼镜的人,未来可能会在认知能力上处于显著劣势。”这并不是随口一说,而是Meta对未来科技方向一次公开、明确的宣言。
在7月的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Meta CEO 马克·扎克伯格说了一句话,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智能眼镜的未来:“不戴智能眼镜的人,未来可能会在认知能力上处于显著劣势。”这并不是随口一说,而是Meta对未来科技方向一次公开、明确的宣言。
这周即将召开的 Meta Connect 大会,可能会把这场豪赌推向高潮。据多方消息,Meta 将发布一款搭载AI的新一代智能眼镜。这款眼镜不仅外形更轻便,还能实时识别佩戴者的环境,甚至回答“我眼前这东西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回顾Meta的探索史,其实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它错过了智能手机的黄金时代,2021年又重金投入“元宇宙”项目,结果却没能像当初设想的那样改变互联网格局。但这次的智能眼镜,似乎终于找到了现实落地的机会。
数据显示,Meta 与雷朋(Ray-Ban)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销量在过去一年增长了三倍以上。母公司 EssilorLuxottica 也公开表示,市场反响超出预期。虽然智能眼镜目前还无法像手机一样成为“人手一件”的标配,但它们确实给Meta带来了一个很有潜力的新入口:绕过苹果和谷歌,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连接。
更重要的是,这款眼镜将成为扎克伯格提出的“个人超级智能”理念的重要载体。所谓“个人超级智能”,就是一个能深度理解你目标的AI助手,帮你做决定、完成任务。而智能眼镜,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入口。
Meta并不是唯一一个盯上这个赛道的玩家。谷歌、三星、Snap、亚马逊也都在研发自己的智能眼镜。其中亚马逊还在开发带AR功能的版本,能把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
但Meta的优势在于,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产品经验。早在2021年,他们就与Ray-Ban 联手推出了 Ray-Ban Stories 智能眼镜,虽然功能主要是拍照和录像,但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而之前谷歌推出的 Google Glass,虽说起了个大早,却因为太贵、设计太丑、功能太弱最终失败收场。Snap 和亚马逊也推出过类似产品,但市场反响平平。
现在的技术环境已经大不相同。AI能力更强、硬件更小巧,智能眼镜变得越来越实用。比如,Meta的新眼镜可以让你盯着一颗辣椒问:“它辣吗?”还能自动翻译街头的路牌。虽然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这已经在测试阶段。
不过,目前的Ray-Ban Meta眼镜还不具备在镜片上显示信息的能力,用户只能通过语音或手机与它互动。而谷歌即将发布的新款眼镜,据说已经支持在镜片上显示内容,视觉反馈更强。这也正是Meta接下来要突破的瓶颈。
市场研究机构ABI预测,到2026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到1300万台,而2024年预计只有330万台。相比之下,智能手机一个季度的出货量就高达数亿部。眼镜的普及速度显然要慢得多。
而从财务角度来看,Meta的Reality Labs部门(负责智能眼镜和VR)在2025年第二季度亏损高达45亿美元,而该部门的营收只有5.83亿美元。这意味着,短期内智能眼镜还远远谈不上“赚钱”。
那扎克伯格为什么还要坚持?
答案是:争夺未来的控制权。长期以来,Meta 和 苹果因为App Store的政策争执不断。扎克伯格曾公开批评苹果垄断:“这是唯一一个由单一公司决定哪些应用能否上架的平台。”
如果未来人们通过眼镜而不是手机来打电话、刷社媒,那么谁掌握硬件,谁就掌握了话语权。Meta的目标就是成为那个“硬件拥有者”。
智能眼镜或许无法马上替代手机,但它们可能会像AirPods一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设备”。就像分析师梅丽莎·奥托说的:“也许未来的智能眼镜,就是下一代的AirPods。”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