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福感高的人与幸福感低的人,差别在哪里?国外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生活经历会成为成年后行为模式的基础,并影响幸福感。下面将结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发展心理学专业教授布鲁斯・胡德(Bruce Hood)的著作,为大家介绍 “如何将孩子培养成幸福的成年人”——
幸福感高的人与幸福感低的人,差别在哪里?国外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生活经历会成为成年后行为模式的基础,并影响幸福感。下面将结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发展心理学专业教授布鲁斯・胡德(Bruce Hood)的著作,为大家介绍 “如何将孩子培养成幸福的成年人”——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曾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如何应对它。”即便遭遇同样的负面事件,有人毫不在意,也有人会烦恼好几天。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有时悲观,有时乐观?为什么有人幸福,有人不幸福?这是 “天生的”,还是 “后天形成的”?诚然,幸福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能成为幸福的成年人。而且孩子是否幸福,与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基因也有关联。要探究幸福感的差异中,有多少源于生物学因素,又有多少受环境影响(这一概念被称为 “遗传率”),有一种研究方法是:测量拥有相同基因的同卵双胞胎,与拥有一半相同基因的异卵双胞胎的幸福感。研究发现,在幸福感指标的差异中,能通过遗传解释的比例,平均仅为 40%~50%。这一估算值与智力的遗传率相差不大。
也就是说,我们的优良气质或不良气质中,虽有部分源自父母遗传,但遗传并非全部原因。和性格的其他方面一样,幸福感也无法仅用生物学倾向来解释。英国国家统计局以 10~15 岁的青少年为对象开展访谈调查,询问他们 “你从什么事情中感受到幸福?”。最常见的答案,既不是拥有 PlayStation(游戏机)、Instagram(社交平台)粉丝数量,也不是金钱、假期或学校成绩。他们一致认为,要过上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是 “能感受到自己被爱,尤其是与朋友、家人保持良好的互助关系,身边有可以无话不谈、值得信赖的人”。
另一项以 1.7 万名 1970 年出生的成年人为对象的研究,曾询问受访者 “你对人生的不满 / 满意度有多少?”结果显示,对当时 42 岁的受访者而言,其人生满意度受 “幼儿期的心理健康” 影响最大。幼儿期的社交互动,会成为成年后行为模式的基础,进而影响幸福感。这是因为我们正是通过与人交往,才逐渐学会如何妥善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难题。在年收入、结婚对象、恋人等所有影响人生满意度的环境因素中,最能预测成年后幸福感的,是幼儿期与他人建立的关系。那么,我们不妨花点时间思考一下:孩子的幸福与 “自尊心” 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自尊心,指的是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它与幸福紧密相关 ——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若一个人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便很难感受到幸福。
长期以来,低自尊心被认为是导致人成年后出现精神疾病、药物滥用、犯罪、暴力等各类社会问题的原因。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尤其是在美国,一种以 “提高孩子学业成绩、增强自尊心” 为目标的运动逐渐推进,被视为预防社会问题的对策。我在美国担任发展心理学家期间,曾对与孩子接触的人们张口就说 “做得好呀!” 这类表扬话的现象感到惊讶。不管孩子是否真的努力了,为了让孩子心情愉悦而频繁表扬,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场 “自尊心运动” 对育儿和教育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能佐证 “提高自尊心就能提升幸福感,进而带来有益结果” 这一前提。
自尊心强的孩子,往往自信心、积极性、好奇心与独立意识更强,应对变化的能力也更出色。与之相反,自尊心弱的孩子多性格内向、缺乏自信,难以应对困难,容易受挫或轻言放弃。但有趣的是,尽管自尊心强与自尊心弱的孩子在 “自信心程度” 上存在差异,在这个年龄段(幼儿期),他们在 “能力” 上并无实质不同。自信心与能力之间的关联,要到能力进一步发展的 “幼儿期后期” 才会逐渐确立。即便如此,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衡量自身 “能力表现” 的客观标准,并开始将自己的表现与他人进行比较。
孩子并不傻:只要自己取得了好结果,就会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这种 “自我认可” 会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当然,也可以说 “自信心” 与 “能力表现” 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 若有自信,孩子会更愿意接受有难度的挑战;通过挑战提升自我后,自信心又会随之增强。
反过来,若孩子缺乏自信、因受挫而放弃努力,其能力表现要么停滞不前,要么会逐渐下滑。但这就陷入了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困境:究竟是自信心提升了能力表现,还是能力表现提升了自信心?要弄清这一点,只需研究 “自尊心” 与 “能力表现” 中,哪一方的变化发生在 “先” 即可。如果一方的变化先于另一方,那么先变化的一方很可能在其中扮演了 “原因” 的角色。从数据来看,自尊心的提升是在能力表现提高之后,而非相反。也就是说,毫无根据的表扬,并不能真正提升孩子的能力表现。影响孩子能力表现的育儿方式,大致可分为 “信任型”“消极型”“支配型” 三类。
“信任型” 父母对孩子的 “能力表现” 关注度高,既严格、重视规则,又充满温情,且尊重孩子的意愿。在这类父母的教养下,孩子往往拥有更强的自尊心。“支配型” 父母则倾向于掌控局面、支配孩子:不等孩子尝试思考解决方案,就直接介入,将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孩子 —— 这种教养方式会降低孩子的自尊心。这类父母也被称为 “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他们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上空盘旋监视,一旦出现丝毫问题,就立刻降落亲自解决。在支配型父母教养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过度依赖他人,且习惯将自身处境归咎于他人。而 “消极型” 父母,要么缺乏育儿积极性,要么对孩子放任不管,往往会延缓孩子的成长。
那么,要让幸福的孩子成长为幸福的成年人,究竟该怎么做呢?奖励与表扬对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承担困难任务的意愿很重要,但这些奖励与表扬必须能引导孩子走向成功。过度表扬或许会让孩子因获得成人认可而开心,却会阻碍他们的成长。
如果无论结果如何都用 “做得好呀” 来表扬孩子,他们会逐渐无法区分成功与失败,最终失去自主性,变成 “得不到表扬就不愿努力” 的状态。最好的方式其实是这样的:积极关注孩子的 “努力过程”,在必要时给予鼓励和建议支持,但不滥用毫无根据的表扬溺爱孩子;适当退后一步,给孩子 “允许失败” 的机会,然后在孩子不因失败自责时,帮他们从失败中学习。请卸下孩子 “必须成功才能得到父母爱” 的压力:既要给予引导、守护孩子的成长,又不忽视他们的需求、不压制他们的天性。不要束缚孩子,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能自主协作的环境。
来源:译美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