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个这世界很矛盾,经济下行之下,总有些行业逆势崛起。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个这世界很矛盾,经济下行之下,总有些行业逆势崛起。
1.平价消费:经济越冷,烟火越旺
经济差的时候,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捂紧钱包,但消费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比如日本便利店,在经济泡沫破裂后遍地开花,中国一些零食店铺疯狂扩张。
两元店、十元快餐店的火爆,印证了平价消费正在崛起。
所以不是消费消失了,而是钱袋子的去向更精准了。 经济越差,性价比的竞争越激烈。
2.情绪生意:越焦虑,快乐就越珍贵
当压力大的时候,往往需要出口还缓解,有个很典型的例子,短视频里一些荒诞的直播,往往能吸引几千甚至上万观众。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本质上是用低成本的情绪价值,去对冲现实压力。
年轻人通勤路上刷剧,中年人睡前看直播,老年人沉迷广场舞教学视频,每个群体都在寻找自己的宣泄地。
高级一点的,比如心理咨询行业的爆发,裁员、降薪、房贷压得人喘不过气,心理咨询师时薪从300元涨到1000元仍供不应求。
一位从业者说:以前人们觉得看心理医生是矫情,现在排队预约的人里,一半是失业的程序员,一半是焦虑的中产家长。
当物质保障动摇时,精神需求反而成了刚需。
你永远想不到人们愿意为情绪花多少钱,那些能让人短暂忘记房贷、车贷的生意,反而在逆势中生长。
3.修补生意:从换到修
经济好的时候,我们习惯用新品彰显身份。经济寒冬里,修鞋的生意反而比奢侈品店红火。
这届年轻人突然开窍了, 二手汽车、二手手机的性价比更高,自己研究学习装修比找公司靠谱。
不是大家变穷了,而是终于看清了真相,在不确定的年代,多学一门手艺比花钱更实在。
4.养老
日本每四个护士就有一个在养老院工作,中国某三线城市的“老人助浴”服务预约排到明年。
当全网都在讨论35岁失业危机时,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是,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8亿,而养老护理员缺口达300万。
这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永不落山的刚需, 从智能拐杖到临终关怀,从老年大学到广场舞直播,这个赛道没有互联网大厂的996,却有比外卖骑手更稳定的现金流。
5.技能培训
失业潮袭来时,最抗跌的不是存款,而是本事。
老板们收缩业务时,第一个砍掉的是重复性岗位,最后一个裁的是真正的手艺人。
会修精密仪器的技工、能写出爆款文案的编辑、懂跨境物流的操盘手……这些看似普通的技能,在行业震荡时就成了铁饭碗。
危机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财富分配的开始。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1929年大萧条,好莱坞电影崛起。
2008年金融危机,拼夕夕横空出世。
2024年,二手平台、技能培训、情绪产业悄然爆发。
经济下行从不可怕,可怕的是用过去的思维活在未来。那些逆势增长的行业,无一不是抓住了最本质的需求,或是填饱肚子,或是治愈心灵,或是给人希望。
所以,别总盯着失业和裁员,去看看煎饼摊前排队的人群、深夜直播间里的打赏、技能培训班里的灯光……在寒冬里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而是最懂人性的。
来源:凡间生活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