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拿到这个证书,就业舞台一下子变大了。”北京市公布首批“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单位名单后,疫情后一直待业的陈欣,第一时间报名大象科技公司的无人机飞手培训,今年8月喜提无人机飞手证书,“去无人机企业应聘,人家很关注实操技能,目前应聘了好几家,希望很大。”
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拿到这个证书,就业舞台一下子变大了。”北京市公布首批“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单位名单后,疫情后一直待业的陈欣,第一时间报名大象科技公司的无人机飞手培训,今年8月喜提无人机飞手证书,“去无人机企业应聘,人家很关注实操技能,目前应聘了好几家,希望很大。”
“产业定标、训评一体、就业直通”,“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既为企业输送战斗力,更为求职者锻造终身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与人生出彩的双向奔赴。目前,北京市首批15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落地,覆盖12个产业门类,具有首都特色的技能生态体系,正助力劳动者实现精彩人生。
培训嵌入产业升级的“毛细血管”
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技能人才缺口一直很大,而传统院校教育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情况。
大象科技总经理助理陈庆瑞举了一个例子:“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已成熟应用,但多数院校仍以单机操作教学为主,且培训方式传统,数字化程度低,缺乏培训全流程管理,企业用人需要单独培训。”这种“院校闭门教学、企业单独培训”的割裂状态,势必导致“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
“破解这个矛盾,一个关键就是让人才培训紧跟产业步伐,真正嵌入产业升级的毛细血管。”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这也正是北京市启动“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工作的初衷。
今年7月,首批确定了小米、公交集团、新东方烹饪学校等15家链主单位。链主单位将在两年建设期内,聚焦用工需求和劳动者培训意愿,按照“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推出一批优质培训课程和技能证书,一体贯通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
将培训嵌入产业“毛细血管”,首先要弄清楚岗位技能“缺什么”。作为链接产教双方的链主单位,有一套感知技能需求的“晴雨表”。
“我们生态链内有几十家相关企业,会定期向他们收集岗位技能需求,同步链接高校与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与科研资源,打造产教资源池。”陈庆瑞介绍,在这一协作模式下,《低空无人系统仿真教学规范》等多项人才培养标准正在起草,将为低空人才培养统一“度量衡”;“低空多系统协同仿真平台”已经开发建立,能够瞄准行业“卡脖子”技能进行精准培训。
其次,就是把产业标准转化为培训标准——
东方雨虹作为建筑防水行业链主单位,拥有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训基地,90%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项目经验,实践操作占课程体系的70%,学员在实训阶段就能参与真实项目;北京公交集团将公交驾驶员星级评定标准、车辆维修技术规范等企业标准转化为培训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北京新东方烹饪学校根据餐饮市场变化,每季度更新培训目录……
“我们支持链主单位依据职业标准、岗位标准,联合院校机构共同开发培训课程,目前首批开发生态链特色课程52个,涉及人工智能训练师、无人机装调、健康照护等27个职业类别,已纳入‘技能照亮前程’项目化培训指导目录,真正把培训建在产业链上。”北京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相关负责同志解释道。
生态链评价模式助“适销对路”
母婴照护、婴幼儿照护、老年人照护、病人照护……近日,北京市219位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获得首批7个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标志着家政服务细分领域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在北京落地实施。
北京通过发挥链主单位主体作用,推动实现标准适用、训评一体。支持链主企业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和岗位实际需求,参与开发相应职业标准或自主开发评价规范,并面向生态链内企业职工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颁发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支持链主企业在生态链内部推广企业认证,扩大企业影响力。一条更加精准的“指挥棒”,为行业输送“适销对路”人才,推动行业升级,提高就业“含金量”。
链主单位参与标准开发,树立了人才评价的产业导向。
作为康养服务的链主单位,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拥有养老护理员初、中、高三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格,参与开发了老年人照护专项职业能力标准等核心教学标准,慈爱嘉校企合作负责人闫蕾感受很深:“我们对16年来在北京服务20多万家庭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融入教材和题库开发中去,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制定什么样的培训标准,企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我们就按照什么样的技能标准去考核人才。”
生态链评价模式也有利于破除“评用两张皮”,让技能人才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从事康养服务行业9年,从养老护理员到代培老师,32岁的尹宇慧一直在养老护理一线,技能等级也从初级升到了高级。“是慈爱嘉为我们搭建了职业技能晋升的通道和‘企业就是学校’的学习平台,在这里,我不仅实现了技能进阶,职位也从一线服务人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驿站负责人,独立带领团队,薪资也一直在涨,我愿意在这里一直奉献下去。”今年,她将备战技师级考试,向更高目标冲刺。慈爱嘉正着手面向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职工开展自主评价,助力像尹宇慧一样的从业人员提升技能。
以赛促评,技能生态链也为劳动者搭建了竞赛晋升通道。北京市支持生态链链主单位承办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竞赛直通渠道,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不少一线技术工人走向了更高岗位,获得更优厚的待遇,涌现出技师级养老护理员雷小精等一批“技能明星”。在慈爱嘉的支持下,雷小精成为东城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搭建起完善的技能实训平台,孵化养老护理新力量,人才创新创造的“一池春水”被真正激活。
“链内”吸纳让就业“直通”
在学校就能沉浸式体验名企后厨!走进北京新东方烹饪学校,实训课堂上可以看到萃华楼、苏苏、眉州东坡等餐饮名企的厨房,名企的大厨们手把手传授技艺,学生毕业后可直通企业就业。
“全方位实施订单式培养,学生入学后就签订就业协议,喜茶饮品师特训班、全聚德烤鸭传承班等都非常受欢迎。”学校学生处主任徐庆峰告诉记者,通过校企“订单班”“冠名班”,毕业生起薪也较传统模式提高40%,职业发展通道更加明晰。
“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就业是最终一环,也是目标导向。北京市支持生态链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订单班”“冠名班”培养技能人才,鼓励链主单位和院校机构以暑期班、周末班等形式,定向为青年学生提供“培训—评价—推荐就业”全链条服务,让就业服务从“被动推荐”转向“链内主动吸纳”,促进技能增收。
就业“直通”,有利于缩短“毕业—就业”的适应期。
“相比较同龄人,我没有择业的迷茫。”今年17岁的李德航已经学习烹饪三年,马上要进入“订单班”实战训练,现在的他不仅熟悉八大菜系制作,还拥有高超的炒锅技术。“学校定期给我们上就业指导课,我从心理到技能已经做好了职业人的准备。”
在建筑防水行业的生态链内,东方雨虹与全国200余家单位建立了“培训—认证—就业”的闭环合作。来自广东惠州的学员罗世赟说:“学习的内容完全对标企业需求,结业考核通过后还能考取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种‘毕业即上岗’的模式,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同时,就业直通、链内吸纳,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
“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到企业上岗之后,‘即战力’很强,我们非常欢迎。”北京雍景台酒店行政总厨王兴喜说,他担任新东方烹饪学校的校外导师,上课中除了传授基础技艺,还分享在餐饮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实战能力,“这些年学校也为我们输送了优秀的技能人才,有的学生已经成为厨师长。”
专家表示,“产教评”一体化生态链还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通过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和就业,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构建起一条有温度的成长路线图,不仅解决当下就业问题,更通过“技能沉淀—产业升级—就业扩容”的正向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本网记者 高阳 编辑 郑杰洁)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