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大概也没料到,一句西贝预制菜太恶心,居然能在餐饮圈炸出这么大的动静,原本只是一场普通的消费吐槽,怎么就闹到官媒接连发声,整个行业都被卷进来?
编辑|影子红了
文|影子红了
罗永浩大概也没料到,一句西贝预制菜太恶心,居然能在餐饮圈炸出这么大的动静,原本只是一场普通的消费吐槽,怎么就闹到官媒接连发声,整个行业都被卷进来?
罗永浩这边刚吐槽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就炸了毛,直接骂他是网络黑嘴,还把消费记录甩出来,连朋友圈都没放过,言语里满是侮辱。
蓝鲸新闻:西贝冤了还是预制菜冤了?
这哪是简单的消费纠纷,分明成了两个人的公开骂战,消费者眼里的预制菜很简单,只要不是后厨现切现炒的都算。
可西贝不这么认为,拿着六部委的通知说事儿,说中央厨房送的不算预制菜,自己还偷偷申请过预制菜专利。
后来西贝想自证清白,说全国门店都能看后厨,还直播做菜,结果记者一去,场面彻底失控。
鸡汤是料包兑水,西兰花能放两年,厨师炒菜时手表手镯戴满手,连口罩帽子都不戴,更离谱的是,有门店用勺子掏完下水道,转身就把勺子放回锅里。
网友调侃1岁宝宝吃2岁西兰花,家长们看完直接炸了,自己信任的儿童友好餐厅,居然给孩子吃这种东西。
一句话能点燃风波,从来不是因为话本身有多狠,而是它戳中了大家藏在心里的担忧,可这场风波里,除了对预制菜的不满,还有更让人闹心的矛盾没解开,那就是价格和透明化的问题。
谁都知道,餐饮搞工业化、用预制菜,本来是为了降成本,最后能让消费者得点实惠,可现实成本降了,菜价半分没降。
有人爆料称,预制菜给供应商的成本还不到售价三成,可西贝卖个馒头就要21块。
反观米村拌饭,明明白白说自己用预制菜,30块钱就能让人选个石锅饭吃得饱饱的,店里照样排大队。
这对比太扎心了,不是大家吃不起贵的,是不想花冤枉钱买不明不白的东西。
可西贝不一样,一边打着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旗号,卖了几百万份儿童套餐,一边用冷冻食材,还嘴硬说自己没有预制菜,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谁能接受?
后来人民日报出来科普,说按标准西贝的那些食材只能算预加工,不算预制菜,可老百姓哪管这些专业名词,花钱吃饭图的就是心里舒坦。
就算西贝符合标准,没把食材情况说清楚,大家照样觉得被坑了,官方定义和老百姓的感受差这么多,争议怎么可能停得下来?
官媒说话向来有讲究,这次西贝和罗永浩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文时,连罗永浩的名字都没提,可字里行间全是针对性。
人民日报专门科普预制菜的判定标准,说关键看加工方式,不是企业自己说了算,这话看着是给大家普及知识,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在暗指罗永浩对预制菜的理解有偏差。
他一口咬定西贝用的是预制菜,可按官方标准,西贝那些中央厨房配送的食材只能算预加工,根本不算预制菜,这么看来,他当初的批评,连个靠谱的依据都站不住脚。
新华社更直接,一句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直接点透了争议的核心,大家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菜是不是预制的,而是商家有没有把真相说清楚。
这话看似没针对任何人,其实是在提醒罗永浩,他光顾着说预制菜恶心,却没抓住消费者最关心的知情权,批评的方向从一开始就偏了。
官媒还提到,预制菜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提高效率、保证标准化。
这话潜台词也很明显,是在说罗永浩只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一味否定预制菜,没考虑整个行业的发展规律,看得太片面了。
西贝这次的公关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翻车,出了问题不诚恳道歉,致歉信里一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满是委屈和傲慢,根本没把消费者的不满放在眼里。
更让人无语的是,还有同行出来帮腔,说什么平台和公知勒紧了餐饮人的脖子,搞起了服从性测试,想让大家接受降本不降价、隐瞒食材的现状,结果消费者根本不买账,反而更反感。
反观那些中小餐馆,没花一分钱做公关,就开着直播把后厨全公开了,就这么简单的操作,反而赢了大家的信任,抢走了大牌的风头。
再看罗永浩这边,从官媒的角度看,他的批评漏洞也很明显,把西贝的预加工食材当成预制菜来批,本身就是概念误读。
而且他没关注西贝是否隐瞒信息,只盯着预制菜本身,批评根本没打到点子上,真要追究起来,连举证都难。
这场风波其实是个契机,官媒已经在引导大家关注标准明确和信息透明,不再陷在个人口水战里。
未来餐饮业要想走得远,就得明白一个道理:预制菜本身没问题,关键是要把食材情况说清楚,价格也要匹配价值。
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难,崩塌只在一瞬间,而重建需要的不只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透明和真诚,其实消费者要的不多,不过是明明白白消费,花的钱能匹配吃到的东西。
来源:影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