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6年,号称“小诸葛”的国民党名将白崇禧在台北病逝,终年73岁。令人唏嘘的是,这位信奉伊斯兰教的“小诸葛”,死后连一场简单的回教葬礼仪式都没有。而五年前,另一位曾与蒋介石打了半辈子仗的 “山西王” 阎锡山去世时,却能以“国大代表”的身份举办葬礼。
1966年,号称“小诸葛”的国民党名将白崇禧在台北病逝,终年73岁。令人唏嘘的是,这位信奉伊斯兰教的“小诸葛”,死后连一场简单的回教葬礼仪式都没有。而五年前,另一位曾与蒋介石打了半辈子仗的 “山西王” 阎锡山去世时,却能以“国大代表”的身份举办葬礼。
同样是蒋介石的死对头,都曾差点把老蒋逼到下野,为何两人在台湾的结局会差这么多?
白崇禧
其实早在袁世凯活着的时候,阎锡山就已经在山西当督军了,比蒋介石发迹早了整整二十年。1916年袁世凯去世时,蒋介石还只是国民党内的一个中层干部,后来靠着黄埔系才逐渐崛起。
对阎锡山来说,蒋介石算是一个“后辈”,1929年他拉着冯玉祥通电反蒋,发动中原大战,更像是 老军阀对后起之秀的不服气。
阎锡山
当时阎锡山的四十万晋军与冯玉祥的西北军在陇海线和中央军死磕,光大炮就有300多门,把蒋介石的部队炸得损失惨重,差点把蒋介石逼得下野。但这场仗本质上更像旧时代的地盘之争,就像两个老板开店抢生意,输了也就认了。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
而白崇禧的反蒋就不一样了,他和蒋介石是同时崛起的,属于同一个体系里的竞争对手,所以下起手来更狠。从宁汉合流到蒋桂战争,再到后来的中原大战,白崇禧每次出手都精准打在蒋介石的要害上,直接动摇了蒋介石的权力根基。
尤其是在1948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多次致电白崇禧派兵增援徐州,但白崇禧则认为固守武汉更重要,拒绝出兵,直接回怼“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下把老蒋气得不轻,在日记里写道:“受此侮蔑污辱至此”。
白崇禧
更要命的是,同年白崇禧还联合李宗仁搞了个“五省联盟”,让李宗仁当上了代总统,硬是把蒋介石从总统宝座上拉了下来。这种在权力核心捅刀子的行为,让老蒋对他的怨更深了。
李宗仁
到了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时,阎锡山的晋系早在抗战和内战中就已经分崩离析。太原战役中,他经营38年的13.5万晋军被全歼,老家都被端了。到台湾的时候,他身边只有几个老随从,连像样的警卫都凑不齐。他就像一个没了爪牙的老虎,对蒋介石来说毫无危险性。
但白崇禧呢,虽然桂系主力在大陆也打光了,但他的根基还在,到了台湾后,台湾不少中高级军官都是他当年的部下,这些军官虽然不敢公开支持白崇禧,但蒋介石始终担心白崇禧会利用旧部串联,甚至和在美国的李宗仁遥相呼应。也正因如此,台湾情报单位才会天天盯着白崇禧,连他寄出的信都要拍照存档,生怕他闹出什么动静。
白崇禧在台湾与老部下合影
阎锡山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没本钱了,到台湾后就彻底收敛起野心,干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关起门来写《大同之路》,讲儒家思想。他给蒋介石写的信里全是“总裁英明”之类的话,摆出一副 “不问政事、一心向学” 的无害姿态。
对蒋介石来说,阎锡山这种无害姿态让他很放心,甚至偶尔还请他去演讲,用来展示自己“善待元老”。
50年代时的阎锡山
而白崇禧就没这么“懂事”了。1950年白崇禧刚到台湾时,蒋介石虽然给了他个“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头衔,听起来挺唬人,实际上连办公室都没给他安排。但白崇禧总觉得自己还有翻盘的机会,据说白崇禧曾试图联系海外势力,这更让蒋介石觉得他 “心不死”,这可犯了蒋介石的大忌。
在蒋介石的权力逻辑里,“潜在威胁” 比 “曾经有威胁” 更可怕,再加上李宗仁在美国时不时发表批评言论,白崇禧自然成了重点监控对象。在老蒋眼里,白崇禧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必须严加管控,直到他失去所有可能的威胁。
白崇禧
说到底,阎锡山能善终,不是因为蒋介石宽容,而是阎锡山这种没兵没将、又愿意装老实人的,不仅没有威胁,还能被用来装点 “善待元老” 的门面。
而白崇禧这种有旧部、有想法、还有海外联系的,虽然也没了实权,但他骨子里的刚硬让蒋介石始终不放心,结果就是被猜忌到死。
来源:老默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