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年体检都没啥大问题,王阿姨心里也不当回事。可今年体检一出来,她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就哭了。肝功能异常、记忆力减退、骨密度下降,医生还说她有轻度认知障碍,建议她去神经内科再查查是不是早期阿尔茨海默病。
55岁这个年纪,说年轻也不是,说老还早得很,正是上有老下有小、还要照顾孙辈操心儿女的年纪。可偏偏这个时候,身体开始“闹情绪”——睡不着觉。
很多人跟这位55岁的王阿姨一样,习惯性地伸手去药柜拿一粒安眠药,想着,吃一粒,睡一觉,明儿精神头儿足了就行。结果这一吃,就是七八年。
年年体检都没啥大问题,王阿姨心里也不当回事。可今年体检一出来,她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就哭了。肝功能异常、记忆力减退、骨密度下降,医生还说她有轻度认知障碍,建议她去神经内科再查查是不是早期阿尔茨海默病。
“我哪想到就为了睡觉,这么大代价啊……”她对着医生直摇头,“我以为小小一粒药,不碍事的。”
王阿姨遭遇的,不是个例,而是如今很多中老年人共同踩的“坑”。
安眠药,听起来温和,像个善解人意的小帮手,夜里帮你关灯、拽被子,哄你入睡。可这位“帮手”一旦被依赖太久,很可能变成你身体里的一位“不速之客”。
常见的苯二氮䓬类药物,比如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这些,虽然在短期内能让人快速入睡,但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
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耐药性。刚开始一片就能睡得香,过段时间就得加量。再往后,一晚不吃就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长期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会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平衡,尤其是对大脑中的γ-氨基丁酸(GABA)系统,直接“动刀子”。这不是说笑的,是有实打实研究支撑的。
2020年发表在《中华精神科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连续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超过6个月的老年人群,其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明显快于未使用者,尤其在记忆力、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方面,退化明显。
王阿姨那种“最近老是忘事、看东西一会儿就没精神”的状态,并不是“人老了就这样”,而是药物在背后悄悄“拆房子”。
安眠药不仅“拆脑子”,还“掏骨头”。长期服药会导致肌肉松弛、反应迟钝、骨密度下降。一位70岁的老大爷因为起夜时头晕摔倒,结果股骨颈骨折,卧床三个月,就是因为长期吃安眠药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和骨质疏松——这可不是单纯的“年纪大了”。
很多人觉得“我白天精神挺好啊,吃药只是为了晚上睡个好觉”,其实白天的“精神”是靠药物强撑的。药物代谢不完全,残留在体内,会让人白天头脑发闷、反应变慢,只是你自己没意识到。就像戴了一副看不见的墨镜,整个世界都暗了一度。
那失眠的人怎么办呢?难道就忍着不睡觉?
这话问得好。咱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失眠”。很多人其实是“睡眠焦虑”,不是睡不着,而是怕自己睡不着。比如晚上10点半上床,翻来覆去到11点还没睡着,就开始焦虑:“糟了,我是不是又失眠了?”结果越想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焦虑,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还有一种情况,是“年龄相关性睡眠改变”。人到中年以后,褪黑素分泌减少,睡眠结构变浅,深睡眠时间缩短,夜里容易醒,醒了也不容易再入睡。这其实是正常生理变化,不是病。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长期每周三次以上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早醒、醒后无法入睡,并且白天疲惫、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受影响的情况。这种才叫“慢性失眠”,是需要干预的。
但干预不等于“吃药”。早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多国睡眠医学会就明确指出,非药物治疗是慢性失眠的首选干预方式。
什么意思?就是先别急着吃药,先试试认知行为疗法(CBT-I)。这不是心理安慰,而是一整套科学训练方法,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训练和认知重建。听起来复杂,其实操作起来挺生活化的:
比如“睡眠限制”,就是不让你赖床。你明明每天只能睡6小时,却非得躺床上9小时,那肯定翻来覆去睡不着。那就干脆只躺6小时,困极了才睡,把睡眠集中在一段时间里,慢慢建立起睡眠驱动力。
再比如“刺激控制”,就是建立“床只用来睡觉”的条件反射。别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聊微信。你一躺上床,大脑就得知道:“哦,现在要睡觉了”,而不是“哦,现在要刷短视频了”。
还有饮食和运动。很多人白天不怎么动,晚上吃得多,一到床上肚子胀、心跳快,怎么睡得着?睡前喝酒、抽烟、喝浓茶、咖啡这些习惯,简直就是给失眠添柴火。尤其是酒精,虽然刚喝完有点犯困,但它会干扰睡眠结构,让你后半夜频繁醒来,白天更疲惫。
中医讲“阳入于阴则寐”,阳气要收敛,人才睡得着。所以晚上不要剧烈运动,不要情绪激动,不要“阳气外泄”。我一个病人,晚上总爱和老伴争论“家长里短”,一吵就精神亢奋,睡觉前还打两盘麻将,结果半夜三点还在厨房里泡方便面——这哪是调睡眠,这是在“熬阳气”。
有些人一遇到睡不好就怕是不是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其实不必过度解读。长期睡不好确实可能诱发情绪问题,但不是说你一晚上没睡好,就得看精神科。越焦虑、越紧张,越容易陷入“担心失眠”的怪圈。睡眠,是顺其自然,不是咬着牙努力去“睡出来”的。
也不是说安眠药一概不能用。合适的药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剂量下,是可以作为短期过渡使用的。但这得有医生指导,不是你自己每天晚上按时“服一粒”。而且一旦开始服药,就要计划好怎么“撤”,不能无限期吃下去。
有些医生会建议用褪黑素或者其他非苯二氮䓬类的药物作为替代,比如右佐匹克隆、唑吡坦这类“Z药物”,但它们同样存在成瘾性、记忆力影响、跌倒风险等副作用,不能掉以轻心。
我常劝病人:睡眠不全靠药,靠的是节律、情绪、习惯、环境的综合调节。你白天晒晒太阳、晚上少喝汤、床上别刷手机、情绪别太激动,很多时候睡眠自然就回来了。
王阿姨后来在医生建议下,慢慢停了安眠药,配合中医调理、锻炼身体、改善作息,虽然还有时睡不踏实,但人清醒了,记性也回来了,说话不再“断片”,整个人都亮堂了。
她后来跟我说:“医生,我现在怕的不是睡不着,是再像以前那样把命都交给那粒药。”
听了这话,我心里一阵酸楚,也替她高兴——是啊,睡觉这事,咱得自己掌握主动权,不能让药牵着鼻子走。
参考文献:
[1]陈建国,张道龙,刘铁榜,等.中国失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年更新版)[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8,51(1):2-18.
[2]沈渭滨,叶京英,陈倩.老年人长期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的认知影响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4):389-393.
[3]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R].北京: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
来源:普外科程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