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慕恩生物首个临床抗肿瘤活菌药物——乳酸肠球菌(Enterococcus lactis)MNC-168,在抗肿瘤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肠道微生物领域国际知名期刊《Gut Microbes》。该研究不仅展现了 MNC-168 在癌症免疫治疗中
近日,慕恩生物首个临床抗肿瘤活菌药物——乳酸肠球菌(Enterococcus lactis)MNC-168,在抗肿瘤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肠道微生物领域国际知名期刊《Gut Microbes》。该研究不仅展现了 MNC-168 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巨大潜力,更揭示其通过释放细菌膜囊泡(BMVs)靶向肿瘤组织、激活 STING 通路以增强抗肿瘤免疫的创新机制,为活菌药物用于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与理论基础。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慕恩生物创始人&CEO蒋先芝博士、副总裁张东亚,共同一作为研发经理贤一博博士、研究员陈智鹏博士。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微生物器官”,近年研究证实其能影响肿瘤发生发展及癌症治疗响应,尤其在免疫治疗领域1,2,部分特定菌株可协同抗肿瘤,活菌药物(LBP)开发也已取得突破,如Clostridiumbutyricum(CBM588)联合免疫治疗对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显著有效3。因此,解析肠道菌功能机制、阐明分子通路,对提升肿瘤免疫治疗效果、开发新一代微生物靶向疗法意义重大。
2025年9月12日,慕恩生物团队联合合作者发表重要研究发现:PD-1阻断治疗响应患者肠道中Enterococcus等菌属显著富集,从自有微生物库筛选出的乳酸肠球菌MNC-168,可抑制肿瘤生长、增强PD-1治疗效果;其释放的囊泡能靶向肿瘤组织,通过STING-IFN-I通路激活天然免疫以增强抗肿瘤免疫,且机制与临床免疫疗效相关,同时证实MNC-168对泛癌种PD-1抑制剂有增效作用及安全性,彰显其作为活菌药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从临床队列数据的菌群差异出发
锁定“潜力菌株”MNC-168
研究团队首先聚焦临床治疗差异:对比PD-1抑制剂治疗响应(R)与非响应(NR)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现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coccus(乳球菌属)、Enterococcus(肠球菌属)在响应患者体内显著富集。这一发现为菌株筛选提供了关键线索——通过体外免疫激活潜力的筛选,团队从慕恩自有微生物资源库中锁定乳酸肠球菌菌株MNC-168。
为验证其疗效,研究在小鼠结直肠癌MC-38模型中展开多维度实验:分别测试MNC-168单菌使用、与Anti-PD-1联用的效果,对比活菌与死菌的差异,并设置不同剂量梯度,同时结合抗生素前处理排除其他菌群干扰。结果明确显示,MNC-168不仅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还可大幅增强Anti-PD-1的治疗疗效,初步证实其作为抗肿瘤活菌药物的核心潜力。
依赖T细胞激活免疫
菌群代谢双管齐下
在免疫调控机制层面,研究通过多因子分析(CBA)与流式细胞技术发现,MNC-168可激活小鼠全身免疫功能,尤其能提升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更关键的是,当在T细胞缺陷的裸鼠模型中测试时,MNC-168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完全消失——这一结果直接证明,T细胞是MNC-168发挥免疫调控作用的“关键载体”。
此外,MNC-168还通过调控肠道微生态辅助治疗:分析显示,其可逆转肿瘤生长导致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同时促进肌苷(inosine)、NAD+等具有免疫调控功能的代谢物生成,形成“菌群-代谢-免疫”的协同调控通路。
精准定位STING通路
BMVs成“核心活性载体”
为进一步解析MNC-168的作用靶点,研究团队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MNC-168主要影响细胞的干扰素β(IFN-β)响应通路——ELISA检测证实,MNC-168与Anti-PD-1联用后,小鼠血清中IFN-β水平显著上调。
IFN-β是天然免疫抗瘤的关键分子,其表达受NOD2、TLR、STING等多条通路调控4。团队通过细胞实验逐一排除NOD2、TLR-MYD88通路的作用后,结合报告基因、WesternBlot(WB)、抑制剂干预及siRNA干扰等技术,最终锁定:MNC-168的上清液通过cGAS/STING/TBK1/IRF3通路激活天然免疫,促进IFN-β产生。
那么,上清液中发挥作用的“活性物质”究竟是什么?已知细菌可通过环状二核苷酸(CDNs)5或细菌膜囊泡(BMVs)6激活STING通路。研究团队用100KD超滤管分离MNC-168上清液,发现激活STING信号的活性物质集中在含BMVs的大分子组分中。随后,通过NanoSight、透视电镜等技术鉴定BMVs特征,并开展细胞实验——结果显示,纯化后的BMVs可完全重现上清液激活STING通路、促进IFN-β产生的效果,证实BMVs正是MNC-168的“核心活性载体”。
体内验证:
BMVs靶向肿瘤与免疫器官
直接抑制肿瘤生长
为确认BMVs在体内的作用,研究团队用DIR荧光染料标记BMVs,通过尾静脉注射追踪其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活体成像结果显示,BMVs不仅在肝脏中正常代谢,更能特异性在肿瘤组织与脾脏(免疫器官)中富集,且浓度显著高于肾脏、胃肠道等其他器官,证明其具备“靶向抗瘤与免疫激活”的双重特性。
作为机制的“概念验证”,团队直接对小鼠CT-26肿瘤模型进行BMVs瘤内注射——结果显示,BMVs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同时提升肿瘤微环境中DC细胞(树突状细胞,负责抗原呈递)与IFN-γ+CD8+T细胞(杀伤性T细胞,直接攻击肿瘤细胞)的比例,进一步印证了“BMVs激活STING通路、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核心机制。
此次MNC-168抗肿瘤机制的完整解析,不仅明确了其“BMVs-STING-IFN-β-T细胞”的作用链条,更从临床菌群差异到体内靶向验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临床-基础-转化”研究逻辑。这一成果不仅为MNC-168后续的临床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同类抗肿瘤活菌药物的机制研究与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有望推动肿瘤免疫治疗向“微生物协同”的新方向发展。
在机制研究取得突破的同时,MNC-168的申报注册与临床试验进程也展现出“全球领先”优势。2022年,该药物先于3月获得澳洲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批件,随后又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批准其开展自主研发的创新型活菌生物药MNC-168单药,及分别联用帕博利珠单抗、舒格利单抗在晚期恶性实体瘤受试者中的Ⅰ期临床研究,成为中国首个中外双报获批临床的抗肿瘤活菌药物。
目前,MNC-168单药Ⅰ期临床已顺利完成,积累了全球唯一完整的Ⅰ期单药临床研究数据,即将正式进入Ⅱ期临床阶段;联用Ⅰ期临床也已启动多中心研究,并成功完成第一剂量组入组,为后续探索联合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奠定基础。
来源:费喜娥乡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