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18岁考生拒绝保送清华,校长骂他:太狂妄!班主任:不知所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21:12 1

摘要:但在厦门外国语中学,18岁的李柘远却亲手推开了清华递来的“免试通行证”,让班主任怒拍办公桌:“多少人挤破头的机会,你说丢就丢?太自大了!”谁也没料到,这个被斥“狂妄”的少年,终将以更震撼的方式改写校史。

对绝大多数中国学子而言,高考是青春里最厚重的注脚,而清华、北大则是悬在理想之巅的星——无数人以笔为桨,焚膏继晷,只为趋近那束光。

但在厦门外国语中学,18岁的李柘远却亲手推开了清华递来的“免试通行证”,让班主任怒拍办公桌:“多少人挤破头的机会,你说丢就丢?太自大了!”谁也没料到,这个被斥“狂妄”的少年,终将以更震撼的方式改写校史。

李柘远的青春起点,本是条“叛逆歧路”。成长于单亲家庭的他,因父爱缺失变得桀骜难驯:课堂上与老师顶撞,课后泡在游戏厅昼夜不分,甚至因逃课欺负同学被请家长成了家常便饭。

李妈妈焦头烂额之际,只好求助退休教师出身的父亲。外公没有疾言厉色,而是每天傍晚带他走在鼓浪屿的老巷里,聊自己教过的寒门学子如何靠读书破局,又教他用“错题分类本”替代潦草草稿纸,按“概念不清”“计算失误”归类复盘。

这份耐心如春雨润田,让常年垫底的他渐渐开窍,成绩从年级末尾蹿升至前五,最终考入厦门外国语中学。

高三那年,各大名校的“抢人大战”硝烟正浓,清华的免试录取通知更是让全校沸腾。

可李柘远却平静地说出:“我不去清华,我要考耶鲁。”原来,一篇中国学子冲击世界顶尖名校的报道,在他心里种下了更辽阔的种子。

此时距高考仅剩4个月,他的英语单词还在“背了忘、忘了背”的循环里打转。“用死记硬背攻托福,就像用漏勺舀水,再用力也存不住东西。”李柘远深知方法的重要性,索性在高考前100天请了长假,全心研究高效备考策略。

为攻克单词难关,他自创“六步鸡血背单词法”:第一步绑定场景,把“ambition”和“考耶鲁的决心”挂钩;第二步拆解词根,将“persevere”拆为“per(贯穿)+severe(艰难)”;第三步造句实战,用新词写备考日记;

辅以“卡片速记”“睡前复盘”等技巧,10天竟啃下4000个核心单词。此后他更将方法升级:用“抽象+具象混搭法”记历史事件,用“口头作文法”练托福口语,靠“康奈尔笔记”梳理知识点。朱熹曾说“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李柘远正是用这样的“巧劲”替代了蛮干。

付出终迎回响:托福116分、美国高考满分,他不仅成为耶鲁300年来首位福建籍本科生,更拿下全额奖学金。消息传来,当初斥责他的师长哑然——这个“叛逆者”,成了学校百年校史上最耀眼的“颠覆者”。

耶鲁毕业后,李柘远入职高盛,凭实力赚得百万年薪,却在2年后辞职北漂创业;23岁斩获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25岁又以全班最年轻身份考入哈佛商学院,导师直言“放走他是美国人才的损失”。

但他始终记得归途,拒绝哈佛高薪聘请后回国深耕,最终跻身福布斯榜单。汪涵称他“国民学长”,苏芒叫他“鸡血男神”,俞敏洪更精准评价:“他用最低时间成本完成最高难度进阶,箭无虚发。”

杨绛曾说:“找对方法的学习,是带着地图串门儿,能更快找到宝藏。”深知“方法改变命运”的李柘远,将多年实战经验凝结成《学习高手》一书,只为帮更多人避开自己早年的弯路。这本书的推荐理由,藏在三个“实在”里:

其一,方法够落地。书中100多种技巧全是“亲测有效”的干货,没有空泛理论。比如“数学错题三色笔标注法”“语文阅读分层答题法”,甚至“碎片化背单词口诀”,孩子拿来就能用,不像辅导班那样只讲“大道理”。

其二,视角够贴心。全书以“学长日记”口吻展开,没有说教感。他会坦诚“曾撕过单词书”,也会分享“考前焦虑的调节技巧”,能瞬间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他们觉得“这是懂我的人写的书”。

其三,适用够广泛。从小学的“专注力训练”到高中的“冲刺技巧”,再到成年人的“高效阅读法”,覆盖全年龄段。正如康辉所说:“寻找正确的方法是一生的课题,这本书适合每一个人。”

比起动辄数十万却收效甚微的辅导班,《学习高手》更像一把“解题钥匙”——它告诉家长,孩子的“学不好”未必是不努力,可能只是没找对门;也告诉孩子,优秀从不是天才的专利,而是方法的馈赠。李柘远的故事从不是“传奇”,而是可复制的范本:当努力配上对的方法,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活成自己的“逆袭者”。而这本藏着“进阶密码”的书,早一天读,就早一天离理想更近一步。

来源:天蓝爱美食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