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家住渝北区的雷先生感觉坐了一趟“过山车”——他的毕生积蓄近50万元被电信网络诈骗分子骗走,所幸市反诈骗中心民警及时通过警银联动机制,实现“拦截止付秒响应”,最终为他追回了全部被骗资金。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松
近日,家住渝北区的雷先生感觉坐了一趟“过山车”——他的毕生积蓄近50万元被电信网络诈骗分子骗走,所幸市反诈骗中心民警及时通过警银联动机制,实现“拦截止付秒响应”,最终为他追回了全部被骗资金。
市反诈中心里,民警辅警们正在忙碌。(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供图)
拦截止付秒响应、资金流向多级追踪、资金返还便捷高效,正是我市公安机关应对日益猖獗的电信网络违法犯罪的三件数字化“法宝”。
拦截止付秒响应——
实现被骗资金及时冻结
去年10月19日,雷先生刚从睡梦中醒来,就看到手机里有一条未读短信:“尊敬的用户您好,您已成功开通某某会员服务,该服务将在24小时后生效并扣费,如需取消请联系……”
“我没开通什么会员啊?”雷先生细捋了一遍,自己近期并没办理相关业务,于是赶紧拨打了短信上的联系电话。
“你好,我没有开通什么会员,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尊敬的雷先生您好,我们这边的确收到了您的会员申请,是不是您在使用我们的APP时不小心点错购买了?”电话那头的“客服”一边询问雷先生,一边贴心地给他发来了一张办理会员的“截图”,并告知他,如果不关闭会员,后续每个月都将自动扣费。
回想起自己的确使用过相关APP,雷先生对“客服”的说辞深信不疑,于是赶紧要求其帮忙取消会员。
“我们需要查看你的银行流水,麻烦你按照我们的引导操作一下。”当天上午10点42分左右,在“客服”的引导下,雷先生竟陆续按她要求,向指定银行账户转账共计49.8万元。
雷先生逐渐察觉到不对,最终于11点3分拨打了110报警。“你好,我可能遭遇电信诈骗了!已经转了40多万出去了……”
“先生您别急,您将转账的银行账户告诉我们,我们马上进行处置。”与此同时,雷先生的这条警情已同步流转到重庆反诈平台。市反诈骗中心的统一止付专班立即响应,启动了紧急止付追赃工作……
1分钟后,对嫌疑账户的拦截止付工作就完成了,被骗资金49.8万元被全部拦截。
“以往,群众被骗后拨打110报警,警情流转到派出所,群众再赶往派出所,民警询问转款信息后逐一录入国家反诈中心平台,制作止付函,上传提交止付申请,区县反诈中心审批通过,止付工作才正式启动。一套操作下来,9个流程环节,距离群众被骗转账已经过去3—6个小时!”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支队探长陈岗告诉记者,面对诈骗分子分钟级的转移资金速度,如何跑赢诈骗分子,更快实现拦截止付,是市反诈骗中心一直探索的问题。
为了提高响应效率,市反诈骗中心集约了全市61家银行、12家三方支付机构的后台大数据。通过这些海量的大数据支撑,将原本9个流程压减至1个,从报警到止付实现秒响应。
“现在,报案人报案电话刚挂断,我们就已启动对嫌疑账户的拦截止付。”陈岗说。 拦截止付专班在进行拦截的同时,还会回访受害人、核查警情,帮助受害人回忆受骗转账细节,让拦截止付没有遗漏,效果更全面。
资金流向多级追踪——
以大数据模型追踪10级账户
多年与电信网络诈骗分子交手,民警们发现,诈骗分子一旦骗到钱,就会想方设法快速将钱分散到多个银行账户,从而将其“洗白”。
前不久,两江新区徐先生梦想炒股赚钱,就独自在网上搜寻“炒股专家”,在找到一个自称“专家”的人后,与对方签订了“师徒协议”——协议约定:徐先生按照对方的指示操作,赚钱之后收益分三成给“大师”。
“有很多内幕消息,我担心会被监管,不适合通过常规聊天软件联系。”在对方指示下,徐先生下载了一款对方指定的聊天软件,并按照对方要求,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转账,用于在某款APP上充值炒股。
在“大师”指导下,徐先生陆续向对方提供的多个银行账户转账总计80万元。
但过了半个月,徐先生发现无法提现才察觉被骗,于是向公安机关报案。接到报案后,市反诈骗中心的拦截止付专班立即对嫌疑账户进行了止付工作,但由于时隔太久,徐先生提供的嫌疑账户内已经一分钱没有了!
而这并没难住办案民警。因为市反诈骗中心还有一件数字化“法宝”:资金流向多级追踪智能化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自动追查资金流向,迅速锁定银行卡账户。
果然,仅耗时5个小时,民警就追踪到了5级资金流,发现99张涉嫌洗钱的银行账户,成功拦截了被害人被骗资金61.66万元。
“很多时候,在止付开始前,诈骗分子就利用AI智能、虚拟货币等手段,将钱通过一级、二级、三级银行卡或支付账号层层快速转出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追到更多层级的账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支队接警处置大队民警李颖告诉记者,基层民警往往缺乏金融、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接警后分析研判工作手续多、速度较慢,往往只能研判追踪到一级账户。
于是,市反诈骗中心组建了市级资金分析专家团队,创新研发了多个智能分析模型,有的最多可以追踪到10级账户。
“通过数字化建设,我们现在使用的系统能够自动绘制资金流向图,在多追到钱的同时,还能有效研判、追查诈骗分子踪迹线索,真正做到‘一追到底’。” 李颖介绍。
资金返还便捷高效——
率先实现资金返还全程网上办理
钱拦到了、追回了,但距离真正还到群众手里还有一步。
以前,群众申请被骗资金返回需要到派出所提交材料,询问了解进度也只能再跑派出所,漫长等待中往往要跑多次。对于企业而言,则可能影响正常经营。
该如何提高资金返还效率、真正方便群众和企业呢?重庆公安又运用上了大数据智能化手段。
今年2月15日,罗女士在家中刷微信视频号时,认识了一名自称叫“周锋”的人,对方称自己是部队的军人,知道一个投资黄金的平台很赚钱,邀请罗女士一起投资挣钱。
想着能挣大钱,罗女士随即掏出自己的全部家当233万元,分四次向“周锋”介绍的平台充值。
直到2月28日,罗女士的女儿得知后,认为此事不靠谱,建议罗女士试试能否提款,罗女士一试,发现根本无法提现,才发现被骗,于是第二天来到派出所报案。
3月1日,市反诈中心接到该警情后,迅速启动拦截追查,成功拦截到她最后一笔转账49.85万元。
3月2日,民警通知罗女士,可以通过渝快办资金返还“一件事”应用程序启动资金返还程序了。罗女士立即通过渝快办中该程序,上传了相关申请材料,仅等待了7天,就收到了49.85万元返还资金。
民警在教受害人使用资金返还“一件事”。(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供图)
“以前,启动返还程序后,办理一笔资金返还,需至少2名基层民警提交审批、制作文书、送达文书、领取回执,跑区县局、市局、银行……多层审批,跨部门流转,一次返还平均耗时2个月以上。”陈岗说。
为了缩短返还时间,重庆公安与银行深度合作,审批环节大为减少,通过渝快办“资金返还一件事”应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资金返还全程网上办理,避免了受骗群众和办案民警“多头跑”的问题。
市反诈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反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境外诈骗分子运用各类新技术、新业态不断翻新诈骗手法,特别是虚拟货币、线下取现等各种新型洗钱方式层出,电诈发案形势依然严峻,追赃挽损难度仍然巨大。
接下来,重庆公安将进一步完善涉诈资金统一止付追赃工作模式,提升全民反诈工作质效。同时,警方希望市民能时刻保持警惕,强化自身财产保护,遇事多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或拨打96110咨询,避免上当受骗、财产损失。
新闻多一点>>>
“焕新”宣传,反诈知识“走”进心里
形式多种多样的反诈宣传从源头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
“看这个包裹里面有张传单,说我中了大奖!赶快去联系怎么领奖……”“咦?还有APP,不会又要拉新用户吧?”“快停下来,这很有可能是电信网络诈骗呐!”……
近日,在民警的指导下,由西南政法大学反诈宣讲团的学生自编自导的反诈音乐情景剧,在西南政法大学校园里开演。
情景剧中,同学小明和小红(均为化名)突然收到一个神秘包裹,里面有一张中奖宣传传单,正当他俩按照宣传单上一步步操作时,同学小宋赶紧叫停了他们。小宋告诉他俩,这一看就和平时学校里宣传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如出一辙。
“行了行了,我才不信这是骗子,我就要填!我不填你的就是了……”
“您好,渝北区反诈中心。最近快递包裹诈骗案件高发,您有没有接收到一些装有中奖或免费赠送物品的传单、卡片或实物包裹呢?”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渝北区反诈中心的民警“打”来了电话,向他们科普了此类诈骗的手段。
“原来如此,谢谢您及时提醒我们,我们马上就删除这个APP!”听了民警的介绍,小明和小红赶紧删除了诈骗APP,并且还和小宋道了歉。
精彩的演出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把反诈意识铭刻于心。活动中,反诈中心民警还来到学生身边,揭秘最新诈骗手段,教给同学们实用的防范干货。
据了解,指导高校组建反诈宣讲团,是重庆公安拓宽反诈渠道的其中之一。近年来,重庆公安进社区、进商圈、进轨道公交等,聚焦青少年、中老年人、财会人员、投资人员等易受骗重点群体,联合金融、通信、教育等成员单位,在线上线下开展一系列反诈宣传活动,通过反诈宣传让反诈知识“走”进心里,从源头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
近期五类电信诈骗多发,看如何防范
01
刷单返利类诈骗
前不久,市民刘先生因想了解翡翠,在网上添加了某个“翡翠鉴定师”后参与原石众筹活动,前期小额投入均有所获利。
随后刘先生便邀其母亲参与,但当刘先生的母亲投入44万元后,对方却以园区停电为由推迟获利回款时间。刘先生后续又多次下单,但对方仍以各种理由拒绝回款,直到发现被骗时,共计损失71万余元。
民警介绍,刷单是一种变种多、变化快的诈骗手法,常以招募兼职刷单等复合形式出现。诈骗分子先获取信任,用“充值多返利多”诱骗做任务,再以各种借口骗受害人继续投入大额资金,直至受害人意识到被骗。
02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近日,市民王先生在某二手平台购买二手摩托车,“卖家”以方便沟通为由,互相添加微信。王先生随后与卖家在微信上达成购买协议,并转账3000元作为定金。
“卖家”随后邮寄给王先生过了户的摩托车绿本,王先生则再次转账5000元。几天后,“物流人员”致电王先生索要提货码,“卖家”让王先生付尾款4000元才给。待王先生再次转账4000元后,“卖家”和“物流人员”随即失联。前前后后,王先生共被骗1.2万元。
民警介绍,此类诈骗中,诈骗分子多在网络发布虚假广告,与受害人联系后诱导加好友私下交易。付款后,以各种税费、手续费为由骗其继续转账,最后拉黑。
03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近日,市民彭先生接到“微信客服”电话,称“微信账户百万医疗保障”要扣7.2万元年费,如需取消,需要按照对方要求操作。
彭先生在对方引导下添加QQ好友、点击链接、下载视频软件、打开屏幕共享。因年纪大不方便,彭先生还将账户交给对方操作,直到收到91.88万元的转出短信才发现被骗。
民警介绍,在此类诈骗中,诈骗分子冒充平台客服来电,谎称受害人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快递丢失、损坏,或者“百万医保”“抖音会员”不取消要扣费等,以身份验证、帮忙取消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或通过屏幕共享盗刷账户余额。
04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近日,市民韩先生接到陌生微信好友申请,称想租韩先生的一处门面。
两人互加微信沟通后,对方支付了定金。待日渐熟络后,对方则自称在某某黄金交易所做维护工作,邀韩先生一起赚钱。韩先生在对方引导下,在虚假网站注册充值,先后投入72万元后无法提现,经家人提醒才察觉被骗。
民警介绍,在这类诈骗中,诈骗分子通过网络渠道发布投资理财信息,利用交友等方式获取信任,以“内部渠道”“稳赚不赔”为诱饵,诱使受害人在虚假投资网站操作。先让小额投资获利,待其大额投入后,或拉黑失联,或让网站无法登录,使其无法提现。
05
贷款、代办信用卡类诈骗
“客服”称其账号错误,导致贷款被冻结需转账解冻,后又以账户被监管需向“安全账户”转账验证为由,诱骗喻先生多次借款转账69万余元,直到接到民警打来的预警电话,喻先生才发现被骗。
民警介绍,此类诈骗中,诈骗分子通过多渠道发布提升信用卡额度、办理贷款等信息,冒充金融机构人员,以“保证金”“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数读>>>
依托数字化“法宝”,2024年,重庆实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两降两升”:即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6.8%,损失金额同比下降32.8%,追赃返还同比上升1倍,百案打击人数同比上升35.7%。
2024年,全市共发布反诈新媒体作品3.3万余条,播放公益广告、宣传视频46万余次,发送警示短信1.1亿余次,依托全市122个反诈工作站开展“反诈集市”“反诈游园会”等沉浸式活动600余场,对141万人次开展精准宣防,对885万人次进行预警宣防。
2024年,市反诈中心联合市通信管理局推动四大运营商推出“关闭境外来电(短信)”服务,向市民发送公益短信3000万条。
资金返还“一件事”上线以来,平均返还时间缩短约35天,全市日均返还件数增长220%,已有3400多名受害人通过该应用申请并顺利拿到了上亿元的返还资金。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