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10月11日,延安机场。重庆谈判结束后,毛泽东主席乘坐的飞机顺利返航,稳稳降落。当他走下舷梯,向群众挥手致意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与此同时,在成立不久的延安气象台,忙于保障飞行的气象工作者,放下了悬着的心。
1945年10月11日,延安机场。重庆谈判结束后,毛泽东主席乘坐的飞机顺利返航,稳稳降落。当他走下舷梯,向群众挥手致意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与此同时,在成立不久的延安气象台,忙于保障飞行的气象工作者,放下了悬着的心。
图为毛泽东主席在前往重庆的飞机上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科技展馆
图为毛泽东主席返抵延安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科技展馆
2025年3月24日,延安南泥湾机场。一场人工影响天气现场观摩会正在举行,新舟60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吸引了众多目光。此前不久,这架飞机刚刚参与联合增雨(雪)作业,为冬春季抗旱播洒甘霖。
将这两面时光的切片稍加打磨,制成一架望远镜。从中远眺,我们能看到80年栉风沐雨,山河已无恙,灯火替烽烟。我们同样能看到,在岁月变迁中,气象事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光亮如新,始终不渝。
“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
1945年成立的延安气象台,是人民气象事业80年征程的起点,也是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原点。
20世纪70年代的延安探空观测场 图片来源:延安市气象局
甫一成立,延安气象台所担负的使命,就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保障毛泽东主席参加重庆谈判等一系列重要专机飞行。气象工作者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凭借着一腔忠诚热血,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延安气象台全体工作人员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科技展馆
此后,跟随革命的脚步,人民气象事业火种从延安播撒至全国,这项事关国计民生的事业,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是在1953年,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倒春寒,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毛泽东主席指示,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
就此,气象部门走上了由军队建制转为政府建制的道路。
1956年6月1日,中央气象台第一次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天气预报。从这一天起,天气预报公开传播,气象服务如鱼得水,获得最广阔的活跃天地。
1956年7月1日,中央气象台第一次通过《人民日报》等媒体发布天气预报。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下,一代代气象工作者接续奋斗,人民气象事业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奋力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今天,气象已成为一把趋利避害的“智慧钥匙”。保障生命安全,赋能生产发展,助力生活富裕,保障生态良好,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中,气象事业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5年6月13日,广东湛江。闷热潮湿的天气下,这座城市正处于紧张的“防御模式”——渔船回港、工地停工、景区关闭,值班人员密切巡查水库、河道,志愿者在海滩劝返游客……一切只因为,台风“蝴蝶”距离此地不远了。
2025年6月14日,“海燕”Ⅰ型气象专用大型无人机对台风“蝴蝶”外围云系开展观测。图为无人机滑行进入跑道 摄影:陈泰星
从6月9日气象部门拉响台风预警后,湛江全市上下进入主动防范应对状态。充足的防御准备,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事业的殷切嘱托。气象之所以是第一道防线,根本原因在于其先导性。而随着全球持续变暖,打破常规的极端天气愈发常见,直至变成新的“常规”。气象防灾减灾,同样需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气象部门不断研究气象灾害发生演进规律,结合防范应对进程,在实践中探索,在应用中凝练,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递进式气象服务。
递进,就是在气象灾害发生演进的不同阶段,滚动提供时间更精细、空间更聚焦、应急联动措施更具体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面对天气预报预警提前量和精准度“二者不可得兼”的困境,这是气象部门从科学规律出发给出的“最优解”。
实践中,递进式气象服务已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的有效支撑。今年5月25日至6月3日,云南怒江出现持续10天强降水。气象服务节奏与当地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提前2小时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的时间节点高度同步,成功实现重大自然灾害“零伤亡”。
2025年5月25日至6月3日,云南怒江出现持续10天强降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气象台预报员分析天气情况,并通过电话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气象台预报员联合研判天气形势。摄影:李德钧
从大局着眼,向小处落子。气象部门一方面通过递进式服务“解局”,帮助各级党委、政府滚动把握形势、提前研判,“最小化”极端天气影响;一方面通过高级别预警“叫应”“破题”,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直接传达到责任人,“最大化”灾害防御能力。随着气象预警信息靶向发布系统不断落地见效,预警秒级精准送达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人群正成为现实。气象预警信息每一天都在变得“更广、更快、更准、更好用”。
集智聚力、协同联动应对2023年华北极端暴雨、2024年“摩羯”超强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助力抗震救灾、森林草原灭火等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如今,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年均约1300人下降到近五年年均800人以下,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6%下降到0.3%。与此同时,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于增多、增强,年累计暴雨站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4.5%。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正在充分发挥,越发坚实可靠。
风云四号B星监测下的 台风“摩羯” 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致广大而尽精微”
气象之用在避害,也在趋利。在气象防灾减灾前线,它是守望者,吹响防御号角;在生产生活之中,它是润滑剂,普惠千行百业。
2025年5月28日,C919商业运营两周年,载客突破200万人次。国产大飞机,是毋庸置疑的国之重器。而托举这项重大工程的,则是对一个又一个细节的不懈求索。在C919适航取证的征程上,专业气象团队抓住每一个细节,保障国产大飞机度过自然结冰、大侧风、高温、高湿、高寒等试飞科目。
图为C919试飞气象保障团队在试飞前,为了找到结冰云层并进行飞行试验,正在进行会商。图片来源:央视网
从国产大飞机的个案中,我们可以窥见气象持续为国计民生提供优质服务保障的秘诀。致广大而尽精微,正是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最佳写照。广大,体现在胸怀“国之大者”、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格局与担当。精微,体现在气象服务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
一组数据,充分说明气象事业怎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气象投入产出比达1:50,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保持在90分以上,气象服务已成为覆盖面最广、满意度最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
今年“五一”期间,浙江丽水全域游客118.2万人次,同比增长25.8%。这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排名浙江省第一的同时,经济发展同样令人瞩目。2023年8月7日,中国气象局批复《浙江省丽水市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方案》。今天,丽水全域精准游“大花园指数”帮助游客择机踏青、赏花,立体气象观测网覆盖安吉白茶产区,“气候贷”精准扶持生态友好型产业……在“两山”理念转化的丽水实践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而气象服务,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澎湃动能。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东茗乡的下岩贝村,县气象局发布的云雾指数预报,成为当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摄影:袁旷卓
放眼全国,气象服务应用场景丰富多元、巨细靡遗。大到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小到满足人民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各个层面各类需求,都有气象服务覆盖。在丰收的麦穗间,在畅通的公路上,在城市乡村的灯火中,在千家万户的暖意里,都渗透着气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汗水。
回望80年峥嵘岁月,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始终把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气象事业发展才能行得正、走得远。
迈上新征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气象实践,仍将走在也必须走在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道路上,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在服务人民福祉中展现价值,以气象智慧汇入时代浪潮,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来源: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