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春奋进 挺膺担当”系列社会实践 | 化学学院实践团:山河有痕,风骨长存,枪声已远,回声犹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22:49 1

摘要: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

★ 前言 ★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团委联合各院(系)开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社会实践,立足首都,面向全国,重点辐射京津冀,推出四项行动,团结带领北化学子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山河有痕,风骨长存;枪声已远,回声犹在。两支实践队伍,一条精神血脉:一队重返家乡红色地标,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一队走进中国轻武器博物馆,用目光对接枪膛的荣光。八一建军节,他们把“热土”与“钢枪”合为一卷青春答卷——让大地记住那年烽火,让准星再次对准心脏。

01

“热土寻迹,青心砺行”

山河犹记烽火痕,青春再踏赤诚路。这个夏天,“热土寻迹,青心砺行”实践团成员重返家乡热土,深入红色地标,以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用初心对话时代的回响。从张纯如纪念馆的铮铮史笔,到万家岭大战纪念园的铁血烽烟;从平型关大捷的胜利号角,到英山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坚韧足迹——他们以青年热血追寻红色记忆,以赤子之心感悟信仰力量。

张纯如纪念馆:不能忘却的记忆

张纯如纪念馆是为纪念美籍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而建立的专题纪念馆,坐落在张纯如先生的祖籍地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古淮河北岸。该馆以“不能忘却的记忆”为核心主题,旨在缅怀张纯如先生为揭露历史真相、捍卫人类正义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传承其追求真理、不畏强权的精神,并持续向世界传播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促进世界和平。

2025年8月16日,实践团成员陈晨怀着敬仰与沉重的心情,步入这座纪念一位非凡女性的殿堂。直面《南京大屠杀》真相展区是整个纪念馆的核心部分,该展区不仅揭示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更展示了张纯如先生写作《南京大屠杀》对揭露日军暴行的特殊贡献。《南京大屠杀》一书让西方主流社会开始正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沉默,让更多人了解到那段被掩盖的真相。

张纯如先生的一生如同一本内涵深厚的历史教科书,这样一位敢于揭露历史真相的奇女子,她用“一个人的力量也能改变世界”的执着精神,感动了全世界,让我心灵受到极大震撼。鲁迅曾说过:“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张纯如先生心中始终饱含着对远方故土,对无数人的爱与同情。割舍不断的中国情谊无法忘却的民族记忆,静静在她笔下流淌。遇难者无言的绝望呐喊,幸存者惊悸的创伤回想,援救者忘我的无私勇敢,侵略者公然的凶残暴行与无耻谎言,都将因为张纯如先生而永远流传!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张纯如先生的离去不是终点,她点燃的火炬正在被无数人接过。战争硝烟逐渐远去,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对和平的珍视之情和对战争的警惕之心。有幸走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我们必须以毅然担当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意志去实现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在浪遏飞舟的激越航程中砥砺奋进。

万家岭大捷纪念园:传承民族精神

德安县万家岭大捷纪念园以“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民族精神”为核心主题,是为纪念 1938 年抗日战争中著名的万家岭大捷而建,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万家岭战场遗址区域,其核心展陈围绕万家岭战役的历史背景展开。

2025年8月9日,实践团成员黄永林踏入德安县万家岭大捷纪念园,感受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画。在讲解员的引领下,依序走过各个展厅。映入眼帘的珍贵历史照片,重现了当年的烽火硝烟;真实的战争器物,如日军使用的毒气弹及受毒气侵害战士的照片,直观呈现出战况的惨烈。而在众多展品中,一封家书尤为触动人心,那有力的笔迹、真挚的情感,传递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

最触动人心的是英雄人物展区。那些年轻的面庞、简短的生平,勾勒出一个个为民族存亡挺身而出的身影。他们中有的是指挥若定的将领,有的是冲锋陷阵的士兵,用生命诠释了 “家国大义”。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如今硝烟散尽,但纪念园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在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唯有铭记历史、传承先烈精神,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凝聚力量,守护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安宁。

参观万家岭大捷纪念园,直观感受到战役的惨烈与胜利的珍贵。泛黄史料、实物展品与场景复原,让我们触摸到先烈浴血奋战的历史温度,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在危难中不屈的抗争精神。英雄们以生命践行家国大义,为民族存续筑起血肉长城。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黄冈英山园区是以"红色陶家河·长征集结地"为主题的国家级红色教育基地。园区聚焦1934年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地区47天的战略集结历史,通过"一心、两带、三片、多点"的空间布局,将17.3公里长征步道与23处革命遗迹串联形成完整的红色教育体系。

2025年8月20日,实践团成员金诚参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沿着历史脉络系统走访了革命陈列馆、军部旧址及多处遗迹。陈列馆内200余件实物展品与场景复原生动呈现了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的集结历程,其中鄂豫皖省委第五次常委扩大会议的场景复原令人印象深刻——安家老屋内悬挂的军事地图、木质桌椅与油灯,真实还原了1934年10月关键决策的历史现场。

在鄂豫皖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旧址,凝视着复原会场里那盏锈迹斑斑的油灯,仿佛看到了革命前辈们在昏黄灯光下为民族前途殚精竭虑的身影。此次参观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革命取得成功,根本在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着郑玑德烈士之女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我更加理解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千钧重量。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财富,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通过此次参观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历史不仅需要铭记,更需要我们主动传承。未来我们将自觉担当红色基因传播者的角色,一方面深入研读党史,另一方面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把此次收获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的实际行动,努力将长征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新长征路上贡献青春力量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传承英雄精神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以“铭记平型关大捷,传承英雄精神”为核心,聚焦1937年平型关大捷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壮举历史功绩。展馆系统还原战役部署、战斗过程及民众支援等场景,同时呈现战役对全国抗战士气的鼓舞作用。

2025年8月13日,实践团成员丁家宁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以时间为轴,从战前形势展厅到模拟战场,再到战后影响陈列,一步步走进1937年那场振奋人心的胜利。最难忘的是“激战平型关”场景厅:昏暗的灯光下,蜡像士兵们或匍匐射击,或奋力投掷手榴弹,斑驳的枪械、破损的军装细节清晰,耳畔还能听到模拟的枪炮声与呐喊声,仿佛能触到当年的硝烟。

站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模拟战场前,听着讲解员说“当时八路军战士大多没见过坦克,却抱着炸药包就往上冲”,眼眶忽然发热。那些展柜里的旧步枪锈迹斑斑,可旁边泛黄的作战地图上,红铅笔标注的伏击路线依旧清晰——原来“胜利”从不是凭空而来,是战士们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在装备悬殊的劣势里拼出来的。我们记着这场胜利,更要记着胜利背后,“家国”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参观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最大收获是触摸到了“勇气”与“团结”的分量——装备落后却敢打硬仗的战士,冒死送粮的百姓,让“胜利”有了最鲜活的注脚。传承不在空泛的口号里,更重要的是把那份拼劲放进日常,遇着难处时想想“当年战士没退路也往前冲”,把对历史的敬意,活成踏实做事的底气。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传承三线精神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场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为核心,展陈内容分为“战略决策”、“艰苦创业"、“辉煌成就”等板块,还原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与历程,让参观者直观感受三线建设者们为国家工业布局调整和国防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

2025年8月12日,实践团成员赵枫帆走进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在六盘水市钟山区的这片热土上,开启了一场探寻三线历史感悟奋斗精神的实践之旅。展区内,满是岁月痕迹的实物让人驻足:生锈却依旧厚重的机床、补丁摞补丁的工装被褥、用罐头盒改制的饭盒,还有一沓沓泛黄的建设者家书,字里行间满是“为国家建设,再苦也值”的赤诚。

展区墙上“不想爹不想妈,不出煤不回家”的标语,让我深深触动。这短短十二个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建设者们的赤子之心——他们并非不爱家人,只是在“大家”与“小家”的抉择中,毅然把国家工业发展的重任扛在肩头;他们并非不怕艰苦,只是在“任务”与“舒适”的权衡里,甘愿把青春热血洒在西南的崇山峻岭间。我忽然明白,这句朴素的标语,早已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刻在三线人骨子里的信念,是他们用坚守与奉献写就的生命誓言

走出博物馆,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仍在心中激荡。那些实物、场景与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像一盏明灯,让我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激励着我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以三线精神为指引在学习与实践中勇担责任,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02

“铸剑寻源,红心砺兵”

时代奔涌,总有一些滚烫的印记,在岁月里化作长明之火,照亮后来者的征途。值此八一建军节,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寻迹-轻武器博物馆暑期实践团循着枪膛里残存的硝烟与荣光,以“探古器、祭英魂、续血脉”为线,走进中国轻武器博物馆——在一支支沉默的钢枪前驻足,让历史的准星再一次对准青春的心脏。

走进轻武器博物馆:赓续红色枪魂

博物馆故事

序厅里,一支毛瑟驳壳枪静静躺在柔光下,枪身的烤蓝早已褪成温柔的灰。讲解员说,这是1927年南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同款。革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被硝烟熏黑、被汗水浸透、被鲜血喂养的钢铁细节。

沿着展线一路向前,土地革命的“万国造”、抗战的“小米加步枪”、抗美援朝的莫辛纳甘、对越反击战的81杠……它们不是展品,而是一支支“凝固的军号”。在抗战时期展区,中国仿德国制二四式重机枪成为中国军队的主力压制武器。

化学里最难合成的,是信仰:今天,我在一支枪托的纹理里找到了它的分子式。”走出展馆时,夕阳把整座博物馆镀成暗红色,像极了一块被反复淬火后的钢。

★ 总结 ★

以史为鉴,淬火青春;以行为刃,砺志未来。本次实践之旅,不仅是红色足迹的追寻,更是青春信仰的扎根。实践团成员们将以此次实践为新起点,躬身奋斗,砥砺前行,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真正的轻武器,从来不只是杀敌的利器,更是护国的信念;而我们这一代人的“战场”,就是把这种信念拆解、重组、升华,带进实验室、带进课堂、带进每一个平凡却炽热的日子。枪声已远,回声犹在。那一瞬,我懂得: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