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盘后大利好!这一方向或直接起飞,是新热点方向?(附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20:51 1

摘要:但今天的市场主角,不再是AI科技的“易中天”,也不是国产芯片的“寒王”,而是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新能源赛道龙头。

今天创业板继续创2022年以来的新高。

但今天的市场主角,不再是AI科技的“易中天”,也不是国产芯片的“寒王”,而是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新能源赛道龙头

而且,刚刚马斯克活了10亿美金增持特斯拉,特斯拉盘前大涨6%(后续交易时段存在回落可能)。

可以看出,新能源赛道今日出现资金回流迹象,但持续性仍待观察。

站在当下,新能源板块,这是不是反转的信号?是不是新一轮周期的起点?

在AI科技回调的背景之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方向。

9月15日,汽车工业协会发了个《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东风、赛力斯、奇瑞、上汽、长安、比亚迪等车企都加入。

内容主要是别拖供应商的款,验收要明确,结算要准时。

过去十年,整车厂对上下游的压款几乎是行业规则。

尤其在汽车价格持续内卷,行业竞争不断地背景,供应链现金流相对是比较紧张。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商业生态问题。

这份倡议看似温和,实则是在修复产业链的底层方面。

它不直接拉动需求,但能降低系统性风险,让中小供应商敢接订单、敢扩产、敢创新。

这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更底层方式。

第二是周末,有关部门联合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目标很清晰:到2027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到1.8亿千瓦以上。(建议大家去看一下原文)

大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截至2024年底,这个数字是7376万千瓦。也就是说,未来三年,要再建一个翻2倍的市场

我们回顾一下过去2轮新能源锂电周期:

第一轮(2015-2017):主要是行业补贴为主,动力电池产能扩张;

第二轮(2020-2024):特斯拉爆款+国内汽车发力,全球电动化加速;

这2轮,核心驱动力都是交通工具电动化

逻辑很简单:卖更多电动车 → 用更多电池 → 电池厂赚钱。

但这一轮不一样。

2025年,全球电动车渗透率已经进入平台期。

中国接近40%,欧美在20%-30%之间徘徊,增速放缓。

而与此同时,储能的需求正在“井喷”。

为什么?因为风光发电上得太快了。

2024年中国新增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超过200GW,相当于每天多出一个中型城市的用电负荷。但风不常刮,光不常照,电网受不了。

怎么办?配储能。

于是,独立储能电站成了新能源项目的“标配”。

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跑通了:容量租赁+辅助服务+电力现货套利。

在现行电价机制下,部分项目测算IRR约6%-8%,但电价、利用小时数变化均可能导致收益波动

海外也类似。

美国ERCOT市场、欧洲Day-Ahead电价波动剧烈,大型储能项目签PPA(购电协议)能锁十年现金流。

另外就是2025年上半年刚结束,装机量已经从7376万千瓦跳到9491万千瓦——半年增长近2100万千瓦,年化增速超50%。

这不是“即将发力”,是已经在发力了。

三、行业的周期性

如果说前几轮锂电周期的本质是“抢装”和“抢份额”,那么本轮周期的核心逻辑则是“稳定放量”与“结构升级”。

储能项目的长生命周期(通常10年以上)、稳定现金流回报以及较低的终端价格敏感度,使得其对电池企业而言更具价值。

一旦立项,不会轻易取消。这意味着电池订单的可见度和稳定性大幅提升

更重要的是,储能用的电芯,正在走向专用化。

LFP电池循环寿命要求6000次以上,热管理更严,BMS策略不同。

这意味着技术壁垒在提高,低端产能无法轻易替代。

当需求稳定、技术分层、客户长期化,行业周期性就出现一定的拐点。

而这或许是估值逻辑的缓慢重构

由此可见,本轮锂电周期不再是简单的供需再平衡,而是一场由储能需求引爆、产业结构深度变革共同驱动的。

产业链上的相关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来源:股市小猎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