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8页日记和未寄出的家书,记录着一个普通人在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写满“誓与武汉共存亡”的铮铮誓言。
2018年,武汉汉口胜利街的一处老宅即将拆除。
工人们施工时,突然从阁楼夹层中掉出一个铁盒,里面是厚厚一叠发黄纸页。
——88页日记和未寄出的家书,记录着一个普通人在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写满“誓与武汉共存亡”的铮铮誓言。
2018年初春,武汉汉口胜利街的一处老里弄迎来了拆迁改造。
这片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街区,曾经是汉口的繁华地带,如今已显得破旧不堪。
工人们正在拆除一栋二层砖木结构老宅的阁楼时,突然从夹层中掉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子。
盒子约30厘米长、20厘米宽,表面已经斑驳不堪,但依然密封严实。
好奇的工人小心撬开盒盖,里面是用油布精心包裹的一叠纸页。
最上面是一封已经发黄的信封,上面写着“寄上海租界 吾妻秀英亲启”,但邮票未贴,显然从未寄出。
下面则是厚厚一摞日记本,纸张脆黄,但墨迹依然清晰可辨。
粗略翻看,内容从1938年6月12日安庆失守开始记录,直到10月25日武汉沦陷前夜,整整88页,详细记录了武汉会战期间普通市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工人们立即停止施工,向文物部门报告了这一发现。
武汉市文物局专家赶到现场后,对这批文献进行了初步鉴定。
日记的主人名叫陈文轩,时年35岁,曾在汉口一家洋行做职员,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在战前已被送往上海租界避难。
日记从1938年6月12日开始,第一页写道:“今日得讯,安庆已失。长江门户洞开,倭寇剑指武汉。秀英来信催我速往上海,然我岂能弃城而去?”
随着战事推进,陈文轩的日记越来越详细地记录了武汉的变化:
1938年6月27日:“今日武汉首次遭倭机轰炸,江汉关一带浓烟滚滚。余与邻人皆避入地下室,震耳欲聋者三小时。出来后见街市残破,妇孺啼哭,此仇此恨,永世难忘!”
1938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周年纪念,武汉三镇民众自发集会。誓死保卫大武汉’之声响彻云霄。余捐一月薪俸支援抗战,虽微薄,亦尽国民之责。”
1938年8月3日:“今日黄梅失守,武穴告急。街头已见伤兵队伍,令人心酸。余报名参加消防队,虽不能上前线杀敌,亦可为保卫武汉尽绵薄之力。”
日记中还夹着几张剪报,包括《新华日报》关于“保卫大武汉”的社论、武汉各界抗战活动的报道等。
铁盒中那封未寄出的家书,日期是1938年10月24日,即武汉沦陷前夜。这封信可能是陈文轩最后的绝笔:
“秀英吾妻如晤:
久未通信,实因战事日紧,邮路不畅。吾在汉一切安好,勿念。
武汉危在旦夕,当局已下令撤退。然吾思之再三,决意留守。
吾乃武汉之子,此城育我三十年,今当共患难。
家中阁楼夹层已备两月粮水,足以暂避凶锋。
盼他日重逢,勿以为念。
若有不测,亦勿悲伤,当善抚吾儿,告其父为保卫家园而死,无上光荣。
临书匆匆,不尽所言。
夫 文轩 绝笔
民国廿七年十月廿四夜”
这封家书笔墨苍劲,可见书写者当时的决心。
信封上还夹着一张小照片,是陈文轩与妻子的合影,背面写着“汉皋订婚纪念 民国廿五年春”。
陈文轩的日记和家书,反映的是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之一。
1938年6月至10月,中日双方在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展开了长达4个多月的激战。
当时,武汉已成为国民政府的实际首都(战时陪都),是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日军企图通过占领武汉,迫使中国政府投降。
武汉保卫战期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号召“保卫大武汉”。
正如陈文轩日记中所记,武汉市民积极参与抗战活动,捐款捐物,组织救护队、消防队等,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
陈文轩的日记提供了许多教科书上找不到的历史细节:
空袭下的日常生活:日记详细记录了武汉遭受的100多次空袭。
“已习空袭如常课,每晨听警报即提小箱入防空洞。洞中老少皆有,初时恐慌,今已泰然。”(1938年8月17日)
物价飞涨与物资短缺:“米价已涨至战前三倍,煤油尤为稀缺。邻人多以菜油代灯,余则早睡省油。”(1938年9月3日)
难民潮与城市变迁:“近日汉口街头尽是难民,多来自黄冈、鄂城一带。
慈善机构设粥厂救济,然杯水车薪。余每日路过,心酸难忍。”(1938年9月28日)
文化人的抗战活动:日记中还提到了一些文化名人在武汉的活动,如老舍、郭沫若等参与抗战文艺工作的情况。
陈文轩日记中最令人动容的是那种“誓与武汉共存亡”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存在于1938年的武汉会战时期,也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得到了传承。
1938年,武汉人民面对日军的进攻,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韧性。
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武汉会战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为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创造了条件。
2020年,武汉人民再次面对严峻考验。
在76天的封城期间,武汉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抗战到抗疫,武汉这座城市始终展现着英雄气概和奉献精神。
陈文轩的日记和家书发现后,武汉市文物部门立即采取了专业保护措施。
由于纸张脆弱,专家们使用特殊方法对日记进行了脱水、防霉处理,每一页都被单独封装在无酸纸中,以防止进一步老化。
同时,文物部门也开始寻找陈文轩的后人。
根据日记中的线索,专家们推测陈文轩的妻子和儿子可能在上海生活过。
通过查阅上海租界时期的档案,希望能找到相关线索。
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尚未找到陈文轩的直系后代。
但文物部门表示将继续寻找,同时也欢迎知情者提供线索。
陈文轩的日记和家书现已作为一级文物被武汉博物馆收藏,并计划在专门的展厅中长期展出。
博物馆还计划出版日记的影印本和研究专著,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一些篇章还被改编成话剧和纪录片,以多种形式传播武汉的抗战历史和文化。
这些珍贵的文献不仅是陈文轩个人的记忆,更是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
它们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事件,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和选择构成的。
陈文轩日记的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人表示,这些文献让他们对武汉的历史和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位武汉大学生在参观展览后说:“以前只知道武汉是‘英雄的城市’,但很抽象。看了陈文轩的日记,我才真正感受到这种英雄气概是如何体现在普通人身上的。”
一位历史学者指出:“陈文轩的选择代表了一种公民意识的觉醒。
他不仅是被动地承受历史,而是主动地选择与国家、与城市共命运。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从1938年到2020年,武汉经历了无数考验,但每次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陈文轩的日记正是这种城市精神的最佳注脚。
如今,在发现日记的老巷原址,已经建起了一座小型纪念广场。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刻着日记中的一句话:“吾乃武汉之子,此城育我三十年,今当共患难。”
每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纪念日,都有市民自发前来献花,纪念那些为保卫武汉而牺牲的人们。
陈文轩的日记最终没有随他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是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它提醒着我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传承那种“与城市共命运”的公民精神。
来源:集美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