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春林的“生宣重彩”工笔人物画,打破了“工笔”与“写意”之间的观念壁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15:01 1

摘要:画家倪春林一般都将自己画作的媒质标明为“生宣重彩”。而从中国重彩画发展史来看,这个“生宣重彩”却并不仅仅是绘画媒质。因为,在整个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生宣”这一纸质与“重彩”这一颜料(以及技法)是从未一同登场过的。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不仅是媒质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深

画家倪春林一般都将自己画作的媒质标明为“生宣重彩”。而从中国重彩画发展史来看,这个“生宣重彩”却并不仅仅是绘画媒质。因为,在整个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生宣”这一纸质与“重彩”这一颜料(以及技法)是从未一同登场过的。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不仅是媒质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深层观念上的一种构造性整合,新的画体也便可以在这种整合中酝酿、生成。因此,倪春林将重彩画在生宣上,实际上是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探索着古典重彩画当代转型的可能与途径。因而,他的生宣重彩画因缺少前人样本的参照而具有技巧难度,也因“生宣”与“重彩”的历史渊源而具有观念深度。

国画《中国医疗援非日记》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倪春林将生宣与重彩相结合,也是在尝试开拓生宣绘画的一种新的行进方向。他的艺术实践实际上是回答了以厚重感、塑造感及覆盖性为特征的传统重彩材料,该如何进入到绵薄的纸质的创作系统之中这样的一个问题。他自幼学习传统水墨、工笔和书法,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油画以及大学时学习工笔画的经历,使倪春林能够敏锐地发现这两种材质的嫁接可能,同时也能够为这一可能的实现而随心所欲地调动起绘画的素养储备。他的工笔画作品,因此实现了以生宣和重彩为中心的多重视觉效果的交相辉映:水墨般的轻盈莹润与油画般的厚重质感,没骨的疏略洒脱与勾染的坚实停匀,水色的洇渗、流动与石色的深邃、沉稳,毛笔遣行的特殊韵味与矿物颜料的天然美感……多重的视觉效果又都可以找到它们各自与生宣或重彩的技法关联,在这种关联中,可以看到倪春林对于传统工笔画语言创新的独特意匠。

综合材料《问天·量子世界与文明密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倪春林的生宣重彩不只是技法上的互融、兼用,更打破了“工笔”与“写意”之间的观念壁垒,他将写意意识注入于工笔重彩之中,使其在意写的参与下而实现一种内在品质的升华,从而变为一种活脱的、舒展的、性情的工笔重彩。

他以一种“完美主义”的追求,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绘画元素,精制一席丰富的视觉之宴。这种繁缛的样式,可以外推到我们周身所处的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或者说,倪春林的绘画样式与他所要营造的空间感受之间,达到了以“繁”为基调的统一。

(文/牛克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美术观察》主编,来源:《新华文化》)

倪春林作品欣赏

画家简介

倪春林,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协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美协青年美术家委员会主任,河北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河北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

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燕赵秀林计划”,河北省社科专家库专家。

生宣重彩作品:获“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铜奖。入选“第十、十一、十二届、十四届全国美展,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展”“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特邀参加“第八、十一届全国工笔画大展”“走进奥地利—当代中国画精品展”(维也纳莫雅皇宫)、“中英文化交流展”赴英国、意大利、希腊考察采风。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全国写生采风创作展,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中国医疗援非日记》《问天·量子世界与文明密码》(合作)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等重要展览。

论文及作品发表于《美术》《文艺研究》《美术研究》《中国艺术报》《美术报》等二十余次,被央视书画频道、综合频道、新华社客户端报道推送。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