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智己半年巨亏18亿人民币,负债率一路走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20:39 1

摘要:2025 年上半年,智己汽车财务报表上那刺眼的 18.25 亿元亏损,以及攀升至 75% 的资产负债率,如阴霾般笼罩着这家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车企。尽管新一代智己 LS6 上市时,官方宣称 “27 分钟大定破万”,看似热度高涨,可时至今日,上市后的真实订单交付数

2025 年上半年,智己汽车财务报表上那刺眼的 18.25 亿元亏损,以及攀升至 75% 的资产负债率,如阴霾般笼罩着这家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车企。尽管新一代智己 LS6 上市时,官方宣称 “27 分钟大定破万”,看似热度高涨,可时至今日,上市后的真实订单交付数据却如石沉大海,不见公布。不仅如此,上市权益还陷入 “套路” 争议。

与此同时,前 8 个月仅完成全年 10 万辆销量目标的 31.5%,业绩惨淡。再加上内部新品牌尚界强势崛起,市场份额被无情挤压。种种困境背后,智己汽车管理层战略失误、执行乏力的问题暴露无遗。若不尽快更换核心管理层,这家承载上汽高端化梦想的车企,恐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折戟沉沙。​

从激进扩张到现实骨感​

智己汽车自成立以来,在销量目标的设定与达成上,可谓是一部充满 “反差” 的历史。2025 年年初信誓旦旦定下 10 万辆的销量目标,可前 8 个月仅售出 3.15 万辆。这意味着,接下来的 4 个月,平均每月要售出 1.71 万辆才能完成目标,然而智己历史最高月销量不过是 2025 年 8 月的 6569 辆,如此巨大的差距,彰显出目标设定的不切实际,也反映出管理层对市场形势的严重误判。​

回顾过往,2024 年智己将销量目标定在 12 万 - 13 万辆,可最终仅售出 6.55 万辆,完成率不足 55%;2023 年设定的 4.5 万辆目标,实际销量为 3.83 万辆,同样未能达成。连续多年目标落空,不仅让投资者对其信心大打折扣,也使得智己在市场上的信誉严重受损,消费者在购车时也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疑虑。​

更令人担忧的是,智己汽车销量增长动力近乎枯竭。2025 年前 8 个月,销量同比仅增长 0.98%,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平均超 40% 的增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近乎处于停滞倒退状态。新推出的智己 LS6,即便搭载了 “超级增程”“灵蜥数字底盘” 等先进技术,但由于订单交付数据不明朗,陷入 “订单数据难产” 的尴尬境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尚界 H5 上市即预售破 5 万辆,差距一目了然。海外市场方面,智己原本期望以此为突破口,可主销车型 L6 在 18 - 25 万出口市场仅售出 1 辆,所谓 “辐射东南亚” 的战略规划,彻底沦为空谈。​

标普全球数据显示,豪华新能源品牌要实现盈亏平衡,年销量需达到约 35 万辆,而智己目前的销量规模远不及此,连十分之一都不到。按照上半年每月亏损 3.04 亿元的速度来计算,即便 94 亿元 B 轮融资全部到账,也仅仅能支撑 31 个月的运营。销量的持续低迷,使得盈利目标遥不可及,还将智己一步步推向债务违约的边缘,财务风险一触即发。​

从技术宣言到执行空转​

在联席 CEO 刘涛主导下的智己管理层,始终未能为企业构建一条清晰、有效的战略发展路径。2024 年,智己完成 B 轮融资,获得 94 亿元资金,并承诺将其用于 “数字智能底盘、线控转向等核心技术研发”,然而,到了 2025 年,新推出的 LS6 却突然从原本坚持的纯电路线转向增程市场。这种战略上的反复无常,不仅使得前期投入的研发资源大量浪费,还让消费者对其技术路线的稳定性产生怀疑,导致市场定位模糊不清。​

不仅如此,上汽集团曾明确承诺 “所有前瞻技术均会在智己率先量产”,但现实却是新一代线控底盘等关键技术优先应用于尚界品牌,这对智己的技术优势形成了极大的压制,使得智己在产品技术竞争力上大打折扣。​

在市场策略层面,智己管理层的短视行为也十分明显。以 LS6 上市为例,推出的 “限时大定优惠” 活动,被用户质疑为 “套路营销”。活动中通过模糊条款诱导消费者下单,后续却设置诸多限制条件,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智己品牌信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渠道建设方面,智己既未能借鉴新势力车企的直营模式优势,也没有充分利用上汽集团现有的庞大经销商网络资源,导致终端市场渗透率远低于竞争对手,白白错失许多销售机会。​

面对 2024 年销量目标完成率仅 55% 的惨淡业绩,智己管理层显然并未进行深刻的公开反思,也没有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反而在 2025 年继续设定激进的销量目标,这种 “重承诺、轻执行” 的管理风格,让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合作伙伴都感到无所适从,极大地削弱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市场的合作信心。​

从研发投入转化来看,智己汽车成立五年以来,累计融资超过 200 亿元,然而在技术成果方面却未能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其一直宣称的 “智能化技术长板”,在华为赋能的尚界以及自研体系成熟的理想等竞品面前,显得黯淡无光。当尚界 H5 凭借华为 ADS 4.0 智驾系统迅速打开市场时,智己的智能驾驶功能却还停留在基础辅助阶段,这种技术上的代际差距,直接反映在产品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巨大落差上 。​

尚界崛起的虹吸效应

智己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与上汽集团内部资源分配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尚界作为上汽与华为合作打造的全新品牌,从诞生之初就享受着远超智己的资源倾斜。专属团队规模超 5000 人,首期投入高达 60 亿元,并且能够优先使用集团最新的前沿技术。这种明显的 “亲疏有别”,让智己陷入了极为尴尬的竞争境地,既要在外部与众多实力强劲的新能源造车新势力角逐,又要在内部应对尚界这个 “同门劲敌” 的挑战。​

尚界 H5 定价在 16.98 万 - 20.98 万元之间,精准切入智己 LS6(19.79 万 - 26.99 万元)的核心目标市场,两款车型在价格区间、目标客户群体等方面高度重合,形成了直接的正面竞争。尚界 H5 凭借华为强大的技术赋能,包括先进的智驾系统和智能座舱等,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对智己 LS6 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严重的挤压。​

更为致命的是,在技术资源分配上,原本承诺给智己的线控转向、AI 交互系统等关键技术,被优先应用于尚界品牌,导致智己新车在上市时就面临技术落后的困境,产品竞争力大打折扣。在资本市场上,尚界的表现同样亮眼,成立仅半年,估值就突破 800 亿元,而智己在完成 B 轮融资后的估值仅为 400 亿元,巨大的差距使得智己在后续融资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压力,融资难度大幅增加,资金链紧张问题进一步加剧。​

实际上,智己汽车当前的困局并非完全无法逆转,但首要的、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打破现有的管理层僵局。连续三年销量目标落空,融资效率低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对乏力,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指向了企业 leadership 的缺失。上汽集团如果真的将智己视为 “一号工程”,真心希望推动其发展壮大,就必须正视现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更换核心管理层,引入真正具备新能源汽车行业丰富操盘经验和卓越领导能力的管理团队。在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洗牌加速、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大环境下,留给智己汽车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更换管理层或许并不能保证智己必然走向成功,但如果不做出这一改变,智己注定没有翻身的机会,只能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逐渐沉沦。

来源:电动E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