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5日,在六盘水市水城区夜郎风文化基地,一幅幅色彩浓烈的水城农民画“跃”上帆布包、“绽放”于手链耳饰…… 水城农民画悄然“走”下画布,融入日常。
水城农民画除了挂在墙上,还能放在哪里?
9月5日,在六盘水市水城区夜郎风文化基地,一幅幅色彩浓烈的水城农民画“跃”上帆布包、“绽放”于手链耳饰…… 水城农民画悄然“走”下画布,融入日常。
今年7月以来,基地日均接待游客超过200人次。基地负责人徐源手持一款绘有水城农民画图案的手链介绍说:“入夏以来,我们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这些小配饰尤其受年轻人欢迎,很多人一次就会选购两三件。”
图为:水城农民画“跃”上帆布包。
水城农民画是六盘水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眼下这种民间艺术正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水城农民画传承人,徐源自幼随父亲徐承贵学画。早在2011年在读大学期间,他便开始尝试将水城农民画元素运用于生活用品。从最初简单印制图案的水杯、抱枕,到如今开发出布艺、陶瓷、食品等36类近千款产品,他致力于将乡土艺术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带走的现代文创产品。
徐源认为,“水城农民画,不能只挂在墙上。”2006年,他随父亲外出参赛时便意识到,非遗必须与生活相融合。2019年,他创新打造水城农民画艺术餐厅,让游客“吃在画中、玩在画里、住在画境”,构建起集研学、写生、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夜郎风文化基地。此外,他还探索数字化传承,通过将水城农民画与动画结合,让传统艺术“动”起来。
图为:徐源介绍文创产品。
在基地体验手绘的四川游客笑着说:“亲手画一个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杯子,比买任何纪念品都更有意义。”体验式消费正带动实物销售,水杯、手链、绘本、耳饰等游客喜爱的产品成为开发重点。
目前,徐源正着手建立水城农民画数字库,希望吸引更多专业团队参与。“非遗传承既要守正创新,也要与市场接轨,”他说。基地不仅直接带动14人就业,还为65名农民画画家提供创作空间,其月平均收入达3000元。
图为:基地文创产品吸引游客驻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冰洁
编辑 邓运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