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看矛盾即将升级,改造互助员刘某立即介入,稳定双方情绪;随后,民警调解员迅速组织现场调解会,再次明确劳动流程与协作标准,并由民警对两名服刑人员进行操作规范与技巧的详细指导。
某日,服刑人员张某与贺某在劳动协作中产生分歧,双方争执不下。
眼看矛盾即将升级,改造互助员刘某立即介入,稳定双方情绪;随后,民警调解员迅速组织现场调解会,再次明确劳动流程与协作标准,并由民警对两名服刑人员进行操作规范与技巧的详细指导。
仅仅一周的时间,原本针锋相对的张某与贺某,不仅在相互理解中化解了矛盾,成为协作默契的搭档,还主动将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分享给其他服刑人员,积极帮助她们提升劳动水平,真正实现了从“冲突”到“合作”的转变。
这是贵州省第二女子监狱创新推行“五级调解体系”高效化解狱内矛盾的一个生动缩影。
从“化解日常矛盾”到“促进心灵共鸣”,从“调解个体纠纷”到“营造和谐环境”,近年来,省第二女子监狱探索“调解体系筑底、社会资源赋能、文化浸润凝心”三维模式,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高墙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像张某与贺某这样的劳动矛盾,如今可通过三维模式进行分级处置,成功实现“就地解决、及时化解”。截至8月底,该机制已成功化解服刑人员矛盾纠纷442起,其中,在监区层面闭环解决率可达95%。
七年隔阂终得消融
“妈妈知道错了,儿子你能再叫我一声吗?”这句忏悔,被民警调解员录制下来,成了化解李某母子隔阂的关键一步。
因丈夫起诉离婚、儿子拒绝探视,服刑人员李某一度陷入绝望与自我放弃。经观察分析,民警调解员最终选择“儿子”这个关键因素着手,积极联系李某的儿子,转达其母亲对他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犯罪的悔恨,并播放该视频,先以亲情进行“攻心”,唤醒母子间的情感联结。最终成功说服李某儿子前来探视。
当其儿子在会见室喊出“妈妈”时,李某泪如雨下。
久违的亲情会见极大地触动了李某,她一扫往日阴霾,重拾了改造的信心——不仅主动向民警表达了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回归家庭的决心,更将这份决心付诸行动,在劳动改造和遵守监规方面表现突出。
第二女监这种“法律+情感”的调解组合拳,已帮助13个破碎家庭重建纽带。
把人民调解“搬”进高墙
通过常态化的监地联动机制,第二女监积极协助服刑人员化解刑释后可能面临的各类法律与社会难题。服刑人员冰某曾深受房产纠纷困扰,得益于该机制,在监狱的帮助下,合作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不仅协助其梳理证据链,还联动社区为其规划就业路径。
“没想到在监狱里也能解决社会矛盾!”冰某触动颇深,在纠纷解决后不仅以身说法,分享自身经历,还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积极鼓励其他人共同学习,增强法治意识,学会遵法守法。
目前,第二女监已与属地司法局共建人民调解工作室,引入法律、心理等专业力量69人次,将社会支持的“活水”引入高墙。
以文化浸润心灵
“侗歌唱响时,连空气都是柔软的。”教育改造科民警这样描述监狱合唱团的感染力。
王某曾经因身份意识淡薄、改造态度消极、时常违规违纪,被监区列为重点管理的对象。然而,在参与侗歌合唱排练的过程中,她逐渐学会了倾听与配合,也在温暖的歌声中学会了自我肯定,真正打开了心扉。如今的王某,不仅改造态度积极,还主动担任了监区“和息”调解员。
与此同时,监区每月更新的“汉字塔”主题黑板报,也成为“艺术矫治”的重要一环。服刑人员通过一笔一画书写“和”“恕”“仁”等汉字,静心感悟为人之道,在笔墨间沉淀思考,实现自我成长与情感的升华。
数据显示,参与文化活动的服刑人员,压力指数从3.2下降到2.2;焦虑情绪从2.9下降到2.0;抑郁现象从2.8下降到2.0,实现违规违纪“零发生”。“艺术矫治”正成为服刑人员改造枫桥式新路径。
第二女监党委书记、监狱长夏灵说:“化解矛盾不是终点,唤醒向善向上的力量,才是教育改造的真谛。”今年以来,第二女监结合教育改造多元矩阵工作规划,全面开展“把准矛盾诉求风向标、构筑大墙平安好枫景”系列活动,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应用于监狱工作实际,积极消除和化解狱内矛盾隐患风险,成功构建“服刑人员互助—民警调解—分监区介入—监区研判—监狱协调”五级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枫调语顺”承诺书和工作流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孟娇
一审 何永利
二审 田洋
三审 孙晓蓉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