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掌声”,最响的敬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21:51 1

摘要:9月12日,黑龙江绥化一则军训汇演的视频在网络热传:当由听障学生组成的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主席台时,周围同学没有像往常一样响起掌声,而是纷纷举起手,用标准的手语为他们加油。(9月13日 《人民日报》)

□刘庠垄(湘南学院)

9月12日,黑龙江绥化一则军训汇演的视频在网络热传:当由听障学生组成的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主席台时,周围同学没有像往常一样响起掌声,而是纷纷举起手,用标准的手语为他们加油。(9月13日 《人民日报》)

这场没有喧嚣的声响,却因这份“量身定制”的敬意,让现场看似无声却掌声如雷。原来真正的尊重,从不是我想给你什么,而是我知道你需要什么。手语掌声不是形式,是尊重的具象化。

在这场军训汇演里,普通的掌声与手语的掌声,差的不只是传播方式,更是对尊重的理解深度。对听障学生而言,掌声的声波无法抵达他们的世界,常规的欢呼与喝彩,于他们而言是“看不见的热闹”;而同学们举起的双手、认真比出的手语,却将“加油”“真棒”的敬意,直接送到了他们的视线里。这不是一种特殊照顾,而是一种平等回应:你们和我们一样在为集体荣誉努力,我们也要用你们能感知的方式,让你们听见(看见)这份认可。

这份尊重,没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只有发自内心的共情。当同学们自发放下鼓掌的手,转而模仿手语动作时,他们其实完成了一次视角切换,即不再以“健全人的习惯”为中心,而是主动贴近听障同学的感知逻辑。尊重差异,不是喊出“我们平等”的口号,而是在具体的场景里,用行动消除感知的鸿沟。就像视频里,有同学为了比对手语,甚至放慢了脚步、认真校准手势,这份“笨拙”的认真,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说明,他们在乎的,是让听障同学真正“接收到”这份善意。

军训汇演本是对纪律与集体精神的检阅,而这场意外走红的“手语掌声”,却成了一堂超出预期的共情教育课。这堂课的老师,不是讲台前的教官或老师,而是同学们自己;教材,就是对身边同伴的关注与理解。

在校园这个小社会里,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只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人”的塑造——塑造懂得尊重、善于共情的健全人格。学生们看到听障同学克服身体障碍,和自己一样完成军训的苦与累,他们自发地用手语传递鼓励时,他们学到的,是“不忽视少数人的需求”“不把自己的习惯当作所有人的标准”。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主动的觉醒。原来集体不仅是“我们都一样”,更是“我们不一样,但我们彼此看见”。

比这更可贵的是,这堂共情课没有刻意的设计。它不是学校安排的主题活动,也不是为了宣传而做的“表演”,而是学生们在当下场景里,出于本能的善意选择。这种“自发的温暖”,比任何刻意的教育都更有力量。它说明,当校园里的包容氛围足够浓厚,当关注他人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年轻一代会主动生长出同理心,会用最纯粹的方式,诠释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

这则视频之所以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戳中了人们对理想社会关系的期待,照亮了社会包容的底色。没有隔阂,没有漠视,只有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善意。听障学生方队的整齐步伐,是他们对“平等参与”的努力;同学们的手语“掌声”,是对这份努力的看见与回应。这一努力与回应的互动,构成了一幅关于包容的生动图景。

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关怀,常常聚焦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盲道、手语翻译、助听器等,这些是硬件上的无障碍;而绥化校园里的手语“掌声”,则是心理上的无障碍。它让我们意识到,比物理设施更重要的,是思维上的换位思考。

从校园里的这阵“无声掌声”,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同理心,也看到了社会文明的生长点。它或许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却像一束微光,照亮了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善意。不是声势浩大的宣言,不是刻意为之的表演,只是在某个当下,为他人多花一点心思,多走一步距离,让自己的善意,能真正抵达对方的世界。

这场军训汇演早已结束,但那片“无声的掌声”,却成了最持久的回响。它告诉我们:敬意不必有声,只要足够真诚,就能穿越感知的壁垒;善意无需张扬,只要足够用心,就能成为照亮彼此的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