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跑了,地产凉了,机器人也溜了”:中式三大赛道十年浮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14:26 1

摘要:曾经被券商研报吹成“永不落幕”的猪周期,如今成了资本嘴里的“烫手山芋”——某头部猪企刚宣布剥离养猪业务,股价当天却离奇涨停(市场解读为“终于不养猪了”的解脱);

三大赛道集体“失宠”,你的钱包还好吗?

2025年的财经世界,像一场循环播放的魔幻现实剧:

曾经被券商研报吹成“永不落幕”的猪周期,如今成了资本嘴里的“烫手山芋”——某头部猪企刚宣布剥离养猪业务,股价当天却离奇涨停(市场解读为“终于不养猪了”的解脱);

地产行业更不用提,曾经“宇宙第一房企”的总部大楼成了法拍品,郊区新盘售楼处改做“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置业顾问转型卖车的消息刷爆朋友圈;

就连去年还被捧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的机器人赛道,今年融资额直接“腰斩”,某明星机器人公司裁员30%的消息,让挤破头想进“科创大厂”的应届生欲哭无泪。

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猪、地产、机器人三大核心赛道,在十年间完成的“从狂热到冷却”的集体轮回。背后牵扯的,是万亿级资金流向变迁、数千家企业生死存亡,甚至和每个普通人的股票账户、职业选择、房产投资死死绑定。今天,咱们就扒开这层魔幻表象,看看资本如何在“追涨杀跌”中制造泡沫与破碎,而你我又能从这轮轮“赛道迁徙”里,摸到哪些真金白银的启示。

01 非瘟后的“养猪狂潮”:连地产商、互联网公司都来抢槽位

时间倒回2019年,非洲猪瘟突袭国内,生猪产能暴跌40%,猪价从每斤10元直接飙到30元。养猪瞬间成了“印钞机”——某上市猪企半年净赚100亿,相当于每天躺赚5500万。

资本瞬间“疯了”:

地产巨头恒大(暴雷前)砸300亿要建“养猪帝国”,口号是“三年养1000万头猪”;

互联网公司网易,丁磊带着“丁家猪”杀回养猪场,主打“科技养猪”;

连做手机的小米,都通过投资“间接养猪”,理由是“农业是未来重要的智能终端场景”。

股市里,猪企股票成了“香饽饽”:某邦股份股价一年翻3倍,某牧股份市值冲破3000亿,散户们高呼“养猪不如买猪股”。

02 产能过剩的“屠宰场”:猪价暴跌,巨头亏到“哭爹喊娘”

但猪周期的残酷,在于“产能上来了,价格就下去了”。

2021年起,全国生猪产能疯狂恢复,叠加进口猪肉冲击,猪价断崖式下跌,最低跌到每斤8元。这下轮到猪企“集体惨叫”:

某邦股份2021年巨亏138亿,相当于每天亏3800万;

曾喊“科技养猪”的网易,悄悄剥离养猪业务,丁磊采访里含糊其辞:“聚焦核心业务”;

恒大的“1000万头猪”计划?随着房企暴雷,早已成了烂尾的“养猪梦”。

股市里,猪企股价从“天堂”跌进“地狱”:某牧股份市值蒸发2000亿,散户被套到绝望,论坛里全是“卖了房买猪股,现在房没了猪股也没了”的哀嚎。

03 资本的“短视病”:为什么总在周期里“追涨杀跌”?

猪周期的本质,是“供需失衡→价格暴涨→疯狂扩产→产能过剩→价格暴跌→被迫减产”的循环但资本往往只看“当下暴利”,忽略周期力量:

地产商、互联网公司跨界养猪,懂“拿地”“搞流量”,却不懂“猪瘟防控”“饲料成本波动”;散户追高猪股,只看到“别人赚钱”,却没研究“猪企负债率、出栏成本”。

如今,“走了猪”成了行业共识——越来越多企业剥离养猪业务,资本重新流向其他赛道。这场“过山车”的教训是:周期赛道的钱,从来不是“闭眼赚”的,不懂周期规律,就只能给别人“接盘”。

01 黄金二十年:“买套房就能暴富”的时代记忆

地产的故事,是中国经济“黄金二十年”的缩影。

从1998年房改到2018年,城镇化率从30%飙升到60%,货币宽松、政策支持,让“买房”成了最稳的投资:

深圳关外“农民房”,十年能涨10倍;

房企老板成了“首富专业户”,某大、某科老板轮流坐庄;

股市里,地产链股票(地产开发、建材、家电)是“机构重仓”,散户买了就拿着,等着“年年新高”。

那时候,“做了地产”是荣耀——制造业老板转型盖楼,互联网公司搞“地产+”,连明星都投资楼盘,仿佛“不搞地产,就跟不上时代”。

02 调控与暴雷:“宇宙第一赛道”的坍塌

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房住不炒”定调,接着“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给房企戴上“紧箍咒”:

融资端:房企借不到钱,某大总负债2万亿,最终暴雷,成“史上最大房企违约案”;

销售端:新房销量连续3年下滑,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12%;

股市端:地产股成“仙股集中营”,某大股价从20元跌到0.1元,某科股价腰斩再腰斩。

更扎心的是“转型迷途”:

某大搞“汽车”“矿泉水”,钱烧光了,业务也黄了;

某科喊“科技转型”,搞机器人、光伏,至今没做出爆款;

更多中小房企直接破产,老板们“连夜跑路”的新闻屡见不鲜。

03 普通人的“地产创伤”:房子不再是“财富保险箱”

地产降温,影响的不只是房企和股票投资者:

刚需族:高位接盘的“房奴”,每月还上万房贷,看着小区房价跌20%,欲哭无泪;

从业者:地产中介关店潮,置业顾问转行送外卖,建筑工人找不到活;

股市投资者:地产链股票(如建材的某东、家电的某康)连续阴跌,曾经的“核心资产”成“亏损重灾区”。

如今,“地产凉了”是事实,但行业不会消失,只会“集约化、精细化”。对普通人来说,教训是:别再把“买房暴富”当信仰,房产投资要考虑人口、产业、政策;股市里的地产链股票,更要警惕“夕阳赛道”的估值陷阱。

2023年,机器人突然成了“最靓的仔”:

政策端:“十四五”规划重点支持“智能制造”,机器人被列为“硬科技核心”;

资本端:2023年机器人赛道融资额突破800亿,是2020年的5倍;

股市端:某机器人概念公司,因宣布“要做人形机器人”,股价3个月翻5倍,散户疯抢,喊着“下一个特斯拉”。

那时候,“机器人也来了”是希望——创业者涌入,高校实验室搞出“原型机”就被投资机构围堵,应届生挤破头想进机器人公司,觉得“这是改变世界的机会”。

但狂热过后,现实很骨感:

技术上: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视觉识别”,离工业级应用还差得远;服务机器人“傻大粗”,连“端茶倒水”都做不利索;

商业化上:工业机器人被“发那科、库卡”等“四大家族”垄断,国产机器人没成本优势;服务机器人找不到“刚需场景”,酒店、商场买了用几次就闲置。

2025年,赛道彻底冷却:

融资额“腰斩”,某明星机器人公司连续6个月没拿到新投资;

裁员潮爆发,某估值百亿的机器人公司,把“研发团队”砍了一半;

股市里,机器人概念股从“暴涨”变“暴跌”,某公司股价回吐全部涨幅,散户哭诉“又被概念割了韭菜”。

机器人赛道的退烧,给科创投资上了一课:

别被“未来叙事”冲昏头脑,技术成熟度、商业化能力,比“故事好不好听”重要100倍;

股市里的“科创概念”,往往是游资炒作的工具,普通人追高容易被套;

真正的硬科技,需要“长期投入+耐心”,但资本往往“急功近利”。

如今,“机器人也走了”,但这不是赛道的终结,而是“泡沫挤出”的开始。未来真正能活下来的机器人公司,一定是“既懂技术,又能赚钱”的。

本质是“短期逐利性”+“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经济增速放缓,资本找不到“稳赚不赔”的领域,只能靠“赌赛道”博高收益;

媒体、研报“造风口”能力太强,把小趋势吹成“时代浪潮”,倒逼资本“不得不跟”。

但历史反复证明:没有永远火热的赛道,只有永远在循环的“狂热-冷却”。

① 股票投资:别追“热点概念”,要盯“基本面+长期逻辑”

猪企、地产股、机器人概念股的大起大落告诉我们:热点退潮比涨潮快,追热点的散户,往往是“接盘侠”。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业绩稳定、行业有长期需求、估值合理”的公司(如消费、医药龙头)。

② 职业选择:别盲目跟风“赛道红利”,要选“个人不可替代性强”的方向

地产热时做中介,猪周期热时当“养猪技术员”,机器人热时搞“研发”,一旦赛道冷却,最先被裁的就是这些“风口上的从业者”。相反,医生、教师、核心技术程序员这类“不可替代”的职业,受赛道周期影响小。

过去大家觉得“买房=稳赚”,现在地产周期下行;过去觉得“猪股=暴利”,现在猪周期低迷。未来,要学会“跨周期配置”:一部分钱投稳健固收、红利股,一部分钱投有长期潜力的科创(但要控制比例),还要留足现金流应对风险。

没人能100%预测,但从“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看,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应用)、新能源(储能+氢能)、生物科技(创新药+基因治疗) 可能是长期赛道。但记住:再热的赛道,也要“挑公司、看估值、等时机”,别再犯“追涨杀跌”的老毛病。

结语:赛道浮沉背后,是中国经济的“成长阵痛”

从猪到地产再到机器人,资本的每一次狂欢与逃离,都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猪周期教会我们“尊重农业规律”;

地产降温倒逼“经济转型,摆脱对地产的依赖”;

机器人退烧让“科创回归理性,聚焦真正的技术突破”。

没有永远的“躺赢赛道”,只有永远需要“清醒头脑+独立思考”的投资者。下一个十年,哪个赛道会崛起?没人能精准预测,但能确定的是:那些尊重市场规律、真正创造社会价值的行业和企业,才值得我们用真金白银去投票。

(互动环节:留言区聊聊——你曾经追过哪个“热门赛道”?是赚了还是亏了?咱们评论区见!)

来源:星愈情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