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一拳,打醒了多少“信息茧房”里的餐饮老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11:58 1

摘要:9月10日下午,罗永浩一条63字的微博,将西北菜头部品牌西贝卷入舆论漩涡。

9月10日下午,罗永浩一条63字的微博,将西北菜头部品牌西贝卷入舆论漩涡。

这条抱怨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的内容,原本只是其日常言论中力度甚轻的“爱抚”,却意外引发西贝的激烈回应。

从创始人贾国龙情绪激动地重提“餐饮界最大的冤案就是说西贝贵”,到扬言起诉罗永浩,再到罗永浩开启多平台直播、悬赏征集证据,这场风波迅速升级。

短短数日,西贝不仅面临客流与营业额的断崖式下滑,更暴露了餐饮行业普遍存在的认知错位——

当企业管理者被“赞美包围”形成信息茧房,便难以察觉消费者真实诉求,最终在舆论风暴中应对失据。

罗永浩这看似偶然的一拳,实则击中了行业深层的信任危机。

01

其实在大众认知中,有流量大V评价一家餐厅难吃,这并不是件啥特别大的事。

但从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俨然已经从从小事化了”走到了“风波升级”。

在罗永浩发布那条微博之初,事件本无扩大的必然。

作为以“对线”闻名的流量大V,其言论虽有影响力,但此次对西贝的批评并非针对食品安全等底线问题,且重点指向预制菜行业,西贝仅是被“顺道提及”。

按照餐饮行业危机公关的基本逻辑,此时保持沉默、让热点自然冷却,应为最优解——

毕竟预制菜的争议已持续多年,消费者对此的讨论早已形成惯性,企业无需主动卷入定义之争。

但西贝的反应却堪称“教科书级的失误”。

9月11日,贾国龙在媒体交流会上情绪激动地反驳,强调“西贝不是国家标准定义的预制菜”,将争议焦点引向“预制菜与中央厨房预加工的区别”。

这种对概念的执着辩解,恰恰偏离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

多数网友并不关心预制菜的法律定义,而是在意“花高价却吃到复热食品”的价值落差。

数据显示,西贝人均消费达85元,远超同类西北菜品牌(九毛九人均54.9元)。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种价格定位让消费者对“现制现做”有更高期待,一旦感知不符,不满便会爆发。

02

更关键的是,西贝的应对暴露了管理者的信息茧房。

贾国龙多次强调“西贝贵得值”,却忽视了网络上长期存在的吐槽:

3个饺子29元、一份生菜39元,这些细节早已累积成消费者对“价格虚高”的集体认知。

据接近西贝的人士透露,其品牌叙事长期围绕“高品质、健康、家庭友好”构建,管理者身边多是“拿钱说话的老师”,鲜有人敢传递真实的市场反馈。

这种信息壁垒让西贝误判了舆论走向——

当罗永浩用“21元戗面馒头与黑珍珠餐厅包子对比”时,瞬间戳中了大众对“性价比”的敏感神经。

即便部分网友不认同罗永浩的风格,也在此事上选择支持他。

从博弈角度看,西贝的应对更是成本失衡的选择。

罗永浩作为“资深被告”,对舆论战的成本承受能力远超需要维持日常经营的西贝。

前者的“成本”仅是时间与流量,后者却要面对门店客流减少、品牌信任受损的实际损失。

有数据显示,事件发生后西贝单日营业额最高暴跌300万元。

可以说,这种“在自家客厅打架”的决策,最终让原本可控的小风波演变为行业瞩目的信任危机。

03

西贝与罗永浩的扯皮,其实也变相扯出了当下餐饮行业的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

餐饮行业如何走出“自证陷阱”?

西贝风波并非孤例,而是整个餐饮行业在预制菜时代的缩影。

当前,预制菜市场规模3年翻番,越来越多餐厅依赖中央厨房提升效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受,现在去各大餐厅吃饭,很多装修很豪华的店,吃出来几乎都是预制菜的店,而为了不踩坑,言叔反而更愿意去类似费大厨、农耕记这样的餐饮店,起码吃起来味道不错。

中央厨房和预制菜的普及本是行业效率提升的体现,无可厚非。

但消费者对“现制”的期待仍在高位,这种矛盾催生了“明着说现做,暗着用预制”的行业潜规则。

罗永浩的批评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撕开了这层“皇帝的新衣”——

消费者愤怒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欺骗感。

破解这种信任危机,关键在于打破信息不对称。

老乡鸡的做法提供了参考:

2024年4月,其公开119道菜品的加工等级,明确区分“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尽管预制类占比近30%,却因透明化赢得了消费者谅解。

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被隐瞒”。

反观西贝,在争议中纠结于“预制菜定义”,却未及时公开菜品加工流程,这种“自证清白”的思路,反而陷入“越解释越可疑”的怪圈。

04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言叔的猜测是,餐饮店的老板,管理职位越高,对市场的判断,尤其是对大众的判断,开始出现了认知偏差。

说得实在一点,也就是有了我们常说的“信息茧房”。

近年来,不少品牌依赖“高端化”叙事维持溢价,却忽视了不同消费群体的估值差异:

有人认可西贝的“健康承诺”,也有人觉得“工作餐不值这个价”。

这种多元需求本无对错,但管理者若只听“赞美”、屏蔽“批评”,便会误将部分客群的认可当作普遍共识。

正如西贝长期活跃在“打工人避雷榜单”却仍坚持高价策略,最终在罗永浩的“一拳”下暴露了潜在的信任危机。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餐饮工业化与消费者体验并非对立。

贾国龙曾说“未来是高效率打败低效率”,这一判断没错——

标准化、工业化是连锁餐饮扩张的必然选择。

但效率提升的前提是透明化:

企业需要主动告知消费者“哪些环节工业化、为何这么做”,而非将预制菜藏在“中央厨房”的概念背后。

当技术进步与消费者知情权同步推进,“预制”便不会成为负面标签,反而可能因“安全可控”获得认可。

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风波,终会被新的热点覆盖,但它留下的警示值得整个行业反思:

在流量时代,消费者的眼睛越来越亮,信息茧房里的“自说自话”注定难以为继。

对餐饮老板而言,与其在争议中辩解,不如俯身倾听真实的市场声音——

毕竟,能穿越周期的品牌,从来都懂得“透明”才是最高级的信任货币。

来源:冠绝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