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风裹挟着朝气,把一张张青涩的脸庞送进校园。当我们谈论“开学第一课”,除了知识的启蒙,更该有对生命与健康的敬畏——比如,聊聊那个常被误解包裹的话题:艾滋病。
开学第一课:防艾不防爱
预防艾滋丨珍爱生命
THE WORLD AIDS DAY
九月的风裹挟着朝气,把一张张青涩的脸庞送进校园。当我们谈论“开学第一课”,除了知识的启蒙,更该有对生命与健康的敬畏——比如,聊聊那个常被误解包裹的话题:艾滋病。
很多人一听到“艾滋病”,就会不自觉地贴上“恐惧”“遥远”“羞耻”的标签,甚至把它和“道德污点”画上等号。但事实上,艾滋病只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它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更不该成为隔绝爱与善意的屏障。今天这堂 “防艾课”,我们不想讲冰冷的术语,只想和你聊聊:如何用科学守护健康,用理解拥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01—
先懂“艾”,才不怕“艾”
首先要打破的,是关于艾滋病的 “认知误区”。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的同桌吃饭、并肩上课、握手拥抱,甚至共用饮水机等,都不会让病毒悄悄靠近。那些“和感染者说话会被传染”“接触感染者用过的东西会生病”的说法,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
预防艾滋丨珍爱生命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最需要警惕的是“性传播”这一途径。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对情感与亲密关系产生好奇,但青春期的冲动若缺少科学的保护,就可能埋下风险。比如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共用被污染的针具(如非法纹身、吸毒等),都可能让 HIV 病毒有机可乘。记住:了解传播途径,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学会 “主动防护”。
—02—
防艾,是对自己和他人的 “责任之爱”
预防艾滋
珍爱生命
有人说 “青春就要敢爱敢恨”,但真正成熟的爱,从来都带着 “保护” 的自觉。
在亲密关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有效预防艾滋病,还能避免其他性病的传播,这不是“不信任”,而是对彼此健康的尊重;不随意与陌生人发生亲密关系,不尝试吸毒、非法纹身等危险行为,这不是“保守”,而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如果不幸发生了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措施的亲密行为、意外接触不明血液等),也不必陷入绝望。及时到当地疾控中心、正规医院咨询,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暴露后预防药物”,72 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超过 72 小时仍有一定价值。主动寻求帮助,比独自恐慌更有意义。
—03—
不防爱,是给生命的 “温暖之光”
预防艾滋
珍爱生命
比艾滋病更可怕的,是对感染者的歧视与孤立。
在校园里,或许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可能因母婴传播感染病毒,可能因意外接触陷入困境,但他们和我们一样,渴望正常的学习、真诚的友谊。当我们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们,用刻意的疏远回避他们,其实是在用 “偏见” 给他们的伤口撒盐。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曾说:“消除歧视,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随意打听他人的健康隐私,不传播关于感染者的谣言,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比如帮他们捡起掉落的课本,和他们一起参加班级活动),这些微小的善意,就能让他们感受到 “被接纳” 的温暖。要知道,他们对抗的是病毒,而不是整个世界;我们守护的是平等,而不是冰冷的距离。
最后我们聊 “防艾”,是为了让青春少一点风险;我们说 “不防爱”,是为了让校园多一份温度。
预防艾滋丨珍爱生命
预
防
艾
滋
珍
爱
生
命
插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及删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