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吸血,为什么基孔肯雅热可以“登机”,艾滋病却被“拒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11:28 1

摘要:它们进入蚊子体内后,可不是“到此一游”。它们能突破蚊子的中肠屏障,侵入蚊子的体腔,最终到达并感染蚊子的唾液腺。在这里,病毒能大量复制增殖。当蚊子下次叮咬时,含有大量病毒的唾液就会注入新的人体,完成传播。蚊子是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病毒的天然宿主和传播媒介,病毒在

夏夜扰人清梦的嗡嗡声

不仅带来瘙痒难耐的“红包”

更可能携带可怕的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热……

这些由蚊子传播的疾病,每年都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巨大威胁。

然而,同样是血液传播疾病,我们却几乎不用担心蚊子会传播艾滋病(AIDS)。

这就像一场奇特的“登机”筛选:为什么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病毒能顺利“搭乘”蚊子航班,而艾滋病毒(HIV)却被无情“拒载”呢?

今天,疾控小卫士就来揭秘蚊子传播疾病的“登机规则”!

基孔肯雅等病毒(“合格乘客”):

它们进入蚊子体内后,可不是“到此一游”。它们能突破蚊子的中肠屏障,侵入蚊子的体腔,最终到达并感染蚊子的唾液腺。在这里,病毒能大量复制增殖。当蚊子下次叮咬时,含有大量病毒的唾液就会注入新的人体,完成传播。蚊子是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病毒的天然宿主和传播媒介,病毒在其体内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一句话:蚊子成了病毒繁殖和传播的“移动工厂”。

艾滋病病毒(HIV)(“被拒乘客”): HIV 在蚊子体内的遭遇截然不同:

“消化系统”太强大:

蚊子的消化道环境对 HIV 非常不友好,就像强酸强碱一样,能迅速破坏和灭活 HIV。

◽“复制工厂”不兼容:

HIV是一种专门感染人类免疫细胞的病毒(逆转录病毒)。蚊子体内根本没有它感染和复制所需的特定免疫细胞(如人类的 CD4+ T 细胞)。没有合适的“车间”和“工人”,HIV 无法在蚊子体内复制增殖。

◽“中转站”不开放:

HIV 无法像基孔肯雅病毒那样,有效地穿过蚊子的中肠屏障,进入体腔并最终感染唾液腺。它基本被“困”在蚊子消化道里,很快被消灭。

基孔肯雅等病毒:

在成功感染唾液腺后,蚊子叮咬时注入的唾液中可以含有足够数量的活病毒,达到能感染新宿主的剂量。

艾滋病毒(HIV):

即使有极其微量的 HIV 残留在蚊子口器上(这本身发生的概率就极低),其数量也远远低于引起人类感染HIV所需的最低病毒量。想象一下,蚊子口器上可能沾染的那一点点血液(微升级别),所含的 HIV 数量,距离感染所需的量差了成百上千倍。

基孔肯雅热等病:

传播途径清晰——蚊子唾液注入皮下组织/血液。

艾滋病:

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共用针头、输入污染血制品等)和母婴传播。蚊子叮咬属于体外机械携带,而非有效的生物性传播途径。即使蚊子刚叮咬了艾滋病人,口器上沾了血,它再去叮咬下一个人,其携带的病毒量和传播方式也完全不符合艾滋病感染的条件。

蚊子传播疾病(生物性传播)不是简单的“沾血就传”。

它必须满足三个苛刻条件:

1. 病毒能在蚊子体内存活并大量复制。

2. 病毒最终能进入蚊子的唾液腺。

3. 蚊子叮咬时注入的病毒量足以导致新宿主感染。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疟疾(疟原虫)、乙脑等病原体符合这些“登机规则”,因此蚊子是它们的有效传播媒介。

而艾滋病毒(HIV)完全不符合这些规则,在蚊子体内无法存活和复制,叮咬时也不可能传递足够引起感染的病毒量,因此被蚊子“永久拒载”。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证据都没有发现蚊子传播HIV的案例。即使在HIV和蚊子都非常普遍的地区,HIV的感染模式也与蚊子无关(如儿童、老人感染率低),而主要与性行为、血液接触、母婴传播相关。

重点防蚊,警惕“登机成功者”:

虽然蚊子不传播艾滋病,但它(花蚊子)是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疾病的“头号帮凶”!清除积水(蚊虫孳生地)、使用纱窗纱门、正确使用驱蚊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穿浅色长袖衣裤,是预防蚊媒传染病的关键!

如有症状及时就医: 在蚊媒传染病流行区或流行季节(或从疫区回来),出现突发发热、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或蚊虫叮咬史。

科学认识艾滋病传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日常接触(包括蚊虫叮咬)、共餐、拥抱等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科学防护是关键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科学新鲜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