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68年,放牛娃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时,中原已然沦陷且被统治了将近百年。元朝推行的“四等人制”让南方汉人沦为末等公民,西夏地区的汉人甚至都被归入“色目人”,这种族群撕裂的状况比如今的巴尔干半岛还要令人触目惊心。
1368年,放牛娃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时,中原已然沦陷且被统治了将近百年。元朝推行的“四等人制”让南方汉人沦为末等公民,西夏地区的汉人甚至都被归入“色目人”,这种族群撕裂的状况比如今的巴尔干半岛还要令人触目惊心。
朱元璋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
军事收复:朱元璋花了8年时间,横扫燕云十六州、甘肃、云南等地,把唐朝丢失的领土依次收回(甘肃失陷605年后重归汉地)。
制度洗牌:他废除元朝户籍制度,推行“黄册”来登记全国人口,还把西藏纳入“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直接管辖。
他还强制恢复汉服、汉礼,把蒙古名字“王保保”改回汉名“扩廓帖木儿”。这些操作简直就跟现代的民族国家构建如出一辙,用军事征服来划定疆域,用文化认同来凝聚人心,用行政体系来固化成果。
难怪清末革命党要打着“反清复明”旗号,这面旗帜里藏着最早的“中华民族”概念雏形。
翻阅史书,我们不难发现,清朝编纂的《明史》对前朝多有贬损。然而,现代人却从故纸堆中挖掘出了不一样的真相。
郑和舰队七下西洋的航海日志里,居然藏着全球最早的季风规律图;南京明孝陵地宫的勘测表明,其排水系统比紫禁城还要精密;甚至在万历皇帝的定陵出土衣物中,发现了超前欧洲百年的织金工艺。
这些碎片拼凑出的,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硬核王朝。
明朝的对外政策就像是古代版“战狼外交”。朱棣给各国使臣的诏书写道:“不服?打到你服!”这可不是玩笑话。
拒绝和亲:整个明朝,没有一位公主被送去和亲。相比之下,汉朝送过10位公主、唐朝送过15位,明朝硬是凭借军事实力,让瓦剌、鞑靼低头称臣。
废除岁币:宋朝每年得给辽国30万两白银来买和平,明朝却反其道而行之,蒙古部落来朝贡,朝廷回赐的财物远超贡品价值,通过“朝贡贸易”实现经济控制。
硬刚到底: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了又如何?于谦直接另立新君,还放话“社稷为重,君为轻”。北京保卫战中,用火炮把瓦剌大军轰得晕头转向。
这种“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作风,在清末丧权辱国的衬托下,着实让现代人热血沸腾。正如网友调侃的那样:“大明或许不完美,但绝对够刚!”
朱元璋废除丞相这一举措,估计他自己都没想到开启了一场长达276年的“权力实验”:
内阁制雏形:从永乐朝的“秘书班子”逐渐发展到张居正时代的“摄政内阁”,这套体系和现代议会制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皇帝好比国家元首的象征,内阁首辅则扮演着总理的角色。
反腐黑科技:锦衣卫的“飞鱼服”可不只是好看的制服,它就像一个移动的监控系统。有个县令收受贿赂才三天,朱元璋案头就已经摆上了详细报告。
军事改革:戚继光的“鸳鸯阵”,开创了班组协同作战模式,12人小队涵盖盾牌手、长枪兵、火铳手,比欧洲方阵早了两百年之久。
这些创新虽然没能突破封建框架,但却蕴含了现代国家治理的基因。正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指出的:明朝的失败,恰恰是因为过早触碰了近代化的门槛。
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海域打捞上来的明代沉船中,载有28吨西班牙银币。这揭开了一个被大家忽视的真相:明朝才是全球首个“白银帝国”。
外贸顺差:通过丝瓷茶贸易,全球1/3的白银流入了中国。墨西哥鹰洋、日本丁银、威尼斯杜卡特,在明朝的市集上都能直接流通。
金融实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让白银成为法定货币,这比英国金本位制要早一百多年。
基建狂魔:从洪武朝到万历朝,总共修筑长城超过8800里,用的可不是孟姜女时代的夯土,而是包砖工艺的“军事高速路”。
这些成就却被“资本主义萌芽”的争议给掩盖了。实际上,用现代眼光来看,明朝更像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早期形态。
朝廷垄断盐铁专卖,却又开放海禁吸纳外资,这种矛盾性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
来源:眾說烽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