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的某个晌午,某企业公众号突然抛出篇爆文——《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
四月的某个晌午,某企业公众号突然抛出篇爆文——《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
1730个岗位引来近120万人哄抢,这组本应令人揪心的数字,却被企业配上俏皮表情包,包装成"战绩"大肆宣扬。
不出所料,评论区很快沦陷,文章在骂声中狼狈删除。这一发一删,既映出求职市场的惨烈,也照见某些企业的傲慢与钝感。
当"00后整顿职场"成为传说,当985硕士挤破头争当城管,企业把简历量当勋章炫耀,简直是在求职者伤口上撒盐。
愤怒的网友直接开怼:"这哪是光荣榜?分明是当代《活着》!"
更值得玩味的是,就这个春意盎然的四月,现实版《围城》正在上演——城外的人卷得头破血流,城里的人逃得慌不择路。
求职大军里藏着无数心酸:有人投递300次换来0回复,海归博士在街道办抢打印机,211毕业生凌晨蹲守直播带岗。
而围墙内的世界同样荒诞:某企员工因清明加班,在工作群怒骂领导半小时;关系户喝着茶刷手机,临时工却累出腰椎间盘突出。
当企业沉醉于"百万简历"的虚荣泡沫,可曾听见围墙内外的哭泣与怒吼?
面对舆论风暴,企业光速删文却避谈实质。
有网友算过笔账:若真以解决就业为荣,该晒的应是新增岗位而非竞争比例。
这些年某些企业的迷惑操作层出不穷:从强制员工背诵董事长语录,到拖欠农民工血汗钱,每次翻车都在消耗自身的公信力。
企业的荣耀不该是冰冷的数字游戏。
与其炫耀多少人挤破头,不如公布实实在在的扩招计划;与其追求流量话题,不如给基层员工加点工资、少画大饼。
毕竟,企业的温度不在于门庭若市,而在于让每个奋斗者活得体面。
《人民日报》说得好:"央企挨骂是群众还抱有期待。"
而这份期待,不该摔碎在地。
百万简历背后,是年轻人不敢停下的脚步,更是企业该扛起的责任。
当炫耀变成尴尬收场,这场闹剧该教会所有企业:
寒冬里最暖人心的,从来不是漂亮数据;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季节,实实在在的该是:同舟共济;任何时候都是!
来源:煜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