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杂、糯间种是在同一田块内合理搭配杂交稻与糯稻进行种植的高效栽培模式,既能保障粮食总产量,又能满足市场对糯稻的需求,提升种植经济效益。其高产栽培需严格把控品种选择、田间配置、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关键环节,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水稻杂、糯间种是在同一田块内合理搭配杂交稻与糯稻进行种植的高效栽培模式,既能保障粮食总产量,又能满足市场对糯稻的需求,提升种植经济效益。其高产栽培需严格把控品种选择、田间配置、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关键环节,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一、科学选择适配品种
品种选择是杂、糯间种高产的基础,需兼顾两者的生育期、抗逆性及产量潜力,避免因生长节奏差异导致田间管理矛盾。
- 杂交稻品种:优先选用生育期中等、分蘖能力强、抗倒伏且产量高的优质杂交稻品种,如“Y两优1号”“晶两优534”等。此类品种能快速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保障田间整体产量基数。
- 糯稻品种:选择生育期与所选杂交稻基本同步(误差不超过5天)、株高略低于杂交稻(便于通风透光)、抗病性强的糯稻品种,如“鄂糯16”“湘早糯4号”等,确保两者在关键生育阶段(如拔节、抽穗)协调生长。
二、合理规划田间配置
田间配置直接影响光能、养分的利用效率,需遵循“杂交稻为主、糯稻为辅,合理间隔、互不遮挡”的原则。
- 行比设置:推荐采用“8-10行杂交稻+1行糯稻”的行比,杂交稻行距保持25-30厘米,糯稻与相邻杂交稻的行距控制在30-35厘米,避免糯稻因竞争劣势导致生长不良。
- 密度控制:杂交稻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2-3株基本苗;糯稻每亩栽插0.1-0.15万穴,每穴3-4株基本苗,确保田间总基本苗数达到2.5-3万株/亩,构建稳健的群体结构。
三、精准水肥管理
杂、糯稻对水肥的需求存在差异,需采取“统一基础、差异化调控”的水肥管理策略,兼顾两者生长需求。
- 施肥管理:
1. 基肥统一施用: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公斤、45%复合肥(氮磷钾15:15:15)30-40公斤,均匀撒施后翻耕入土,为两种水稻提供基础养分。
2. 追肥差异化施用:分蘖期每亩统一追施尿素5-8公斤;拔节期针对杂交稻每亩追施氯化钾8-10公斤、尿素3-5公斤,糯稻因需肥量较低,仅每亩追施氯化钾5-6公斤,避免糯稻徒长倒伏;灌浆期每亩喷施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延长叶片功能期,提升结实率。
- 水分管理:采用“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晒田控苗、深水孕穗、干湿壮籽”的常规水分管理模式。需特别注意,糯稻孕穗期对水分敏感,晒田时应适当缩短晒田时间,避免土壤过干影响糯稻穗发育。
四、综合病虫害防治
杂、糯间种田块生物多样性较高,但仍需警惕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共性病虫害,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 农业防治:播种前清理田间杂草及病残体,减少病虫源;合理密植与晒田,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 物理防治:每亩放置2-3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成虫;在稻飞虱发生初期,每亩放置30-40块黄色粘虫板,辅助控虫。
- 化学防治:病虫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低毒、高效农药统一防治。例如,防治稻纵卷叶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吡蚜酮;防治纹枯病可选用噻呋酰胺;防治稻瘟病可选用三环唑,确保药剂均匀喷施,兼顾杂交稻与糯稻植株各部位。
五、适时分期收获
杂、糯稻成熟时间可能存在细微差异,若同时收获易导致糯稻过熟落粒或杂交稻未充分成熟,需采取分期收获方式。
- 收获顺序:优先收获成熟度达90%以上的糯稻,采用人工收割或小型收割机收割,避免机械碾压杂交稻;糯稻收获后,待杂交稻成熟度达95%左右时,再进行杂交稻收割。
- 收获注意事项:收获时避免田间积水过多,防止稻谷霉变;收割后及时晾晒,确保稻谷含水量降至13%-14%,保障稻谷品质与存储安全性。
综上,水稻杂、糯间种高产技术需围绕“品种适配、配置合理、水肥精准、病虫可控、适时收获”五大核心环节,通过精细化管理协调两种水稻的生长关系,充分发挥间种优势,最终实现产量与效益的双重提升。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