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7 岁的小杰第三次捂着肚子走进儿科门诊时,嘴角残留的血丝呕吐物,让妈妈瞬间慌了神 —— 这两年来,孩子喊出的 37 次 “肚肚痛”,从来都不是撒娇,而是胃里的 “隐形杀手” 在作祟。检查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全家都陷入了震惊:小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这种专门攻击胃
当7 岁的小杰第三次捂着肚子走进儿科门诊时,嘴角残留的血丝呕吐物,让妈妈瞬间慌了神 —— 这两年来,孩子喊出的 37 次 “肚肚痛”,从来都不是撒娇,而是胃里的 “隐形杀手” 在作祟。检查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全家都陷入了震惊:小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这种专门攻击胃部的病菌,竟让全家5口人里4人 “中招”。
病菌藏在“日常习惯” 里,孩子感染风险高
“别小看一双筷子,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较高,且绝大部分成人幽门螺杆菌始于儿童的早期感染。” 儿内科杨晓鸿医生指着小杰的胃镜照片解释,孩子胃里的溃疡已经有指甲盖大小,再拖下去可能引发贫血,甚至影响身高发育。而这场全家感染的 “源头”,就藏在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里:
奶奶总把红烧肉嚼碎了喂小杰,唾液里的病菌直接进入孩子肠胃;爸爸习惯用自家筷子搅拌小杰碗里的面条,筷子上的细菌顺势“搬家”;就连全家共用的红木筷子,也成了病菌传播的 “工具”—— 这些看似充满爱意的举动,却成了伤害孩子健康的 “隐患”。
14 天 “打怪治疗”:妈妈的创意,成了康复关键
治疗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小杰要吃4 种药,其中克拉霉素的苦味让他每次都哭着抗拒,妈妈心疼得想减少剂量,却被医生及时制止 —— 药量不足会导致病菌耐药,后续治疗更麻烦。到了第 7 天,孩子又因为药物反应拉肚子,脸色蜡黄得让人心疼。
情急之下,妈妈想出了两个“妙招”:她买了空胶囊壳,把苦药粉装进去,减少苦味刺激;又画了一张 “打怪日历”,每天吃完药就贴一张奥特曼贴纸,告诉小杰 “每贴一张,就打败一点病菌”,集满 14 天就能换一辆遥控车。靠着这份小激励,小杰竟坚持完了整个疗程。复查时,他的胃溃疡彻底愈合,体重还涨了 6 斤。
全家改习惯:分餐、专属餐具,半年收获3 个惊喜
小杰的病,彻底改变了全家的生活习惯。妈妈给每个人准备了专属颜色的餐具:小杰的蓝色、妹妹的粉色,还特意给公筷套上“小黄帽”,一眼就能区分;每周日,全家的餐具都会用开水煮 10 分钟消毒;奶奶喂 2 岁的妹妹时,再也不嚼碎食物,改用辅食剪把饭菜剪碎;爷爷想亲孩子,也改成了亲脚丫,避免唾液接触。
这些看似琐碎的改变,半年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妹妹三次检查都没感染幽门螺杆菌;小杰的身高一下子长了5 厘米,再也没喊过肚痛;连爸爸的啤酒肚都小了一圈 —— 原来分餐制能有效控制食量,不知不觉就减少了多余摄入。
医生提醒:孩子出现这些信号,要警惕病菌作祟
杨晓鸿医生特别提醒家长,别把孩子的“肚痛” 当小事,如果孩子反复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打嗝等消化道症状,需警惕幽门螺杆菌感染。
“一旦发现感染,不用慌。” 杨医生说,只要遵医嘱坚持治疗,大部分孩子都能彻底康复。但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 ——公筷公勺、分餐制、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这些简单的习惯,才是守护全家健康的 “第一道防线”。
孩子的健康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全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才能让 “隐形病菌” 无处藏身,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心吃饭、健康长大。
供稿|小儿内科 许蓉瑛
编辑|朱小敏
责编|李沂航
审核|罗琳娜
来源:米粒妈闲聊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