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岩岛保护区,菲律宾抗议无效,美军出动侦察机被驱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08:02 1

摘要:在南海战略版图中,黄岩岛始终是兼具生态价值与地缘意义的关键节点。2025年9月9日,中国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举措,本是守护海洋生态的积极行动,却引发菲律宾外交抗议与美军军事试探,再度将南海议题推向区域博弈的焦点。【兵国大事】认为这一事件并非孤立的,而是

在南海战略版图中,黄岩岛始终是兼具生态价值与地缘意义的关键节点。2025年9月9日,中国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举措,本是守护海洋生态的积极行动,却引发菲律宾外交抗议与美军军事试探,再度将南海议题推向区域博弈的焦点。【兵国大事】认为这一事件并非孤立的,而是生态保护、历史法理、大国战略与区域安全交织的缩影,其背后的逻辑与影响,需从多重维度深入剖析。

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质是中国对固有领土行使生态管辖权的体现,既有科学的生态依据,也有明确的法律支撑。从生态本底来看,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堪称南海 “生态瑰宝”。 自然资源部2025年初的调查显示,该区域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达28.6%,记录到109种造礁石珊瑚与125种礁栖鱼类,年均固碳量1.2万吨,更关键的是,在全球珊瑚白化危机下,其珊瑚白化率低于1%,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 “生态避难所”。

2025年最新数据表明,黄岩岛拥有358种造礁石珊瑚,占全球种类6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定为 “生物多样性热点优先区”,足见其全球生态价值。

从规划设计来看,保护区采用 “核心区-实验区” 二级模式:1242.55公顷的核心区严禁人类活动,重点保护珍稀物种栖息地;2281.12公顷的实验区则允许低干扰的科研与生态旅游,既守护生态原真性,也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这一布局并非临时举措,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推进,与2024年公布的黄岩岛领海基线形成法律呼应,体现了 “主权管辖-生态保护” 的双重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生态行动还暗含对区域生态安全的考量。近年来,菲律宾部分渔民在黄岩岛周边采用炸药、氰化物等破坏性捕捞方式,甚至2025年推出 “新渔民英雄” 计划煽动滥捕,对珊瑚礁造成不可逆损害。保护区的设立,既是对中国渔民传统渔场的守护,也是对南海生态公共利益的维护。正如联合国海洋大会上,32国联合支持中国提交的《黄岩岛模式:小岛屿生态保护指南》,印证了这一举措的国际认可度。

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从生态角度看,黄岩岛珊瑚礁是南海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南海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该保护区的设立将通过限制过度捕捞、控制污染排放等措施,预计可使珊瑚覆盖率在5年内提升至35%,鱼类生物量增加40%。

从战略角度看,黄岩岛的地理坐标北纬15°07′、东经117°51′使其成为南海东部的战略支点。该环礁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5千米,潟湖面积130平方千米,东南端通道可供小型船只通航。其扼守马尼拉-香港、新加坡-台湾两条国际航线交汇点,日均通行商船超400艘,占全球海运贸易的40%。这种 "一岛控四海" 的区位,使其成为监控美菲军事行动的关键节点。

面对中国的生态保护行动,菲律宾外交部于2025年9月11日提出 “强烈抗议”,声称 “侵犯主权”,并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决作为依据。但从历史法理与国际规则来看,菲律宾的主张存在明显漏洞。

从历史归属看,黄岩岛属中国有明确依据:宋代起中国渔民便在此作业,1947年《南海诸岛位置图》将其纳入中国领土,1997年《领海及毗连区法》进一步确认主权;而菲律宾自身领土范围由1898年《美西巴黎协议》等条约界定,这些条约从未将黄岩岛划入其疆域,菲律宾直至1997年前也未对黄岩岛主权提出异议。

从法律逻辑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核心是 “陆地支配海洋”,即海洋权益源于陆地主权,而非相反 —— 菲律宾试图以 “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主张岛屿主权,本质是颠倒了法理逻辑;2016年仲裁案裁决本身未涉及领土主权,且中国2006年已声明将海洋划界排除在强制仲裁之外,该裁决对中国无法律约束力。

菲律宾的抗议,更多是国内政治与外部借力的双重投机。一方面,马科斯政府面临27.2%的高通胀压力,民生问题凸显,通过南海议题炒作可转移国内注意力;另一方面,菲律宾试图绑定美菲同盟,2025年7月马科斯与美国互动时称美为 “最可靠盟友”,此前更允许美军使用9个军事基地、斥资55亿美元购买F16战机,希望借美国力量制衡中国。但这种投机存在明显风险:菲律宾前外长揭露2016年仲裁案系 “受美方指使”,国内舆论也批评菲政府 “火中取栗”—— 毕竟中国是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超900亿美元,持续对抗只会损害其经济利益。

2025年9月10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也在公开讲话中强调,美菲同盟仍然稳固,并喊话美国,希望其能继续发挥所谓“印太地区”核心力量作用,更多参与亚太事务。

当地时间9月10日上午9时许,美军MQ-4C “海神” 无人侦察机从琉球嘉手纳基地起飞,穿越巴士海峡,逼近黄岩岛空域进行侦察。FlightRadar24等国际航班追踪平台的数据显示,这架无人机在接近黄岩岛时,主动关闭了机载ADS-B应答器,企图规避区域雷达与民用航班监控。

当美军侦察机进入黄岩岛空域时,负责拱卫黄岩岛空域的中方基地机场立即做出反应,多架战机同时起飞,前往目标空域执行拦截驱离任务。一旦美军侦察机有任何异动,中国战机便通过切入航线、进行诱饵弹投放等手段迫使其改变航向,最终将其驱逐出黄岩岛空域。

在整个拦截过程中,美军侦察机遭遇了强烈的电子干扰,处境被动。最终,美军侦察机被逼离,只得按原路返回嘉手纳基地。

从战略意图看,美军行动有三重目的:一是 “法律挑战”,通过高频次抵近侦察,试图弱化中国黄岩岛领海基线的法律效力,制造 “主权争议未决” 的国际印象;二是 “情报支撑”,收集中国在黄岩岛的生态管护、军事部署数据,为菲律宾提供信息支持,强化美菲军事协作;三是 “战略试探”,通过隐蔽飞行与电子对抗,测试中国在南海的防空识别、电子战能力,评估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军舰机在南海伪装民航侦察达62次,15次擅闯中国领海,苏比克湾还部署12艘无人艇与陆基导弹,足见其在南海的军事投入持续加码。

但美军的行动也暴露了其战略困境。一方面,中国在南海的立体防御体系已趋完善:新一代巡逻无人机增至142架,“海警执法+海军威慑+空军制空” 的协同机制成熟,电子战能力足以干扰美军侦察机,此次MQ-4C被迫打开应答器撤离便是明证;另一方面,东盟国家对美国介入保持警惕,2025年东盟峰会删除涉菲支持条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更强调 “区域问题用亚洲方式解决”,美国试图拉拢东盟制衡中国的计划难以得逞。

在中菲关系层面,中国则保持 “主权坚定+对话开放” 的姿态,既通过保护区建设强化实际管辖,也为菲律宾预留合作空间,如渔业资源共管、生态科研协作等。短期内,菲律宾可能继续在美菲同盟框架下采取小动作,如煽动渔民挑衅、配合美军侦察。

对此,2025年9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方主权范围内的事,旨在保护黄岩岛的生态环境,维护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符合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也充分体现中方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担当。

林剑强调,菲律宾的领土范围早已由一系列国际条约确定,黄岩岛从来不在其中,中方不接受菲方的无理指责和所谓 "抗议",敦促菲方切实停止有关侵权挑衅和肆意炒作,避免给海上局势增添复杂因素。

在中美互动层面,美国虽将南海视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抓手,但全球战略分散与中国实力提升,使其不敢轻易升级冲突;中国则在维护主权的同时,通过外交渠道沟通避免军事误判,中国防长在与美国防长通话时重申:"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任何侵权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回击。

此外,中国还通过科技手段加强对黄岩岛的管控。根据规划,2026年前将完成5G基站全岛覆盖,水下机器人实时传输生态数据,AI系统自动预警破坏行为。例如,实验区部署的智能浮标可监测水温、酸碱度等12项指标,数据误差率低于0.3%;核心区设置的声呐阵列能识别非法捕捞船只发动机频率,定位精度达10米。

中国设立自然保护区的举措,既守护了生态底线,也夯实了主权基础;菲律宾若能跳出 “外部借力” 的误区,从民生与经济利益出发,便能找到与中国合作的契合点;美国若摒弃 “零和思维”,尊重区域国家的自主选择,也能为南海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当然,如果美菲执意要在南海生事,以中国如今的综合实力来看,我们无惧任何挑战。

来源:兵国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