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朦胧坠楼了?!”9月11日,这条消息像颗炸弹似的在热搜上炸开,网友们一边刷着微博一边喊“不可能吧”。有网友言之凿凿称在北京看到于朦胧坠楼,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可于朦胧的微博昨天21:31还上线过,主页动态8天前刚更新,工作室也没吭声,北京朝阳区常营派出所更
“于朦胧坠楼了?!”9月11日,这条消息像颗炸弹似的在热搜上炸开,网友们一边刷着微博一边喊“不可能吧”。有网友言之凿凿称在北京看到于朦胧坠楼,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可于朦胧的微博昨天21:31还上线过,主页动态8天前刚更新,工作室也没吭声,北京朝阳区常营派出所更直接说“没收到相关消息”。这波操作,把吃瓜群众的心吊到了嗓子眼——到底是真有事,还是有人故意“搞事情”
9月11日突然在网络上冒出来,网友说得有板有眼,什么“现场目击”“急救车都来了”,可仔细一查,全是“三无信息”——没视频、没照片、没官方确认。于朦胧的微博昨天还上线,说明人肯定没事,要是真出了这么大的事,工作室早该发声明了,毕竟“艺人安全”是头等大事,没人敢拿这个开玩笑。
娱乐圈里,“假消息”传成真新闻的例子可不少。2023年5月,某顶流男星被传“吸毒被抓”,消息瞬间登上热搜榜首,结果是个乌龙。起因是狗仔拍到他深夜进医院,可人家只是去做常规体检,连医院工作人员都出来辟谣。但谣言已经传开,该男星的代言掉了两个,新剧宣传也受影响,损失超千万。2024年3月,某女星被传“离婚”,原因仅仅是她和老公半个月没在微博互动,网友脑补出“婚姻危机”“第三者插足”等剧情,结果人家只是吵架冷战,后来合体秀恩爱,谣言才不攻自破。
这些例子说明啥?说明“传闻”这东西,有时候就是“三人成虎”——一个人说,两个人传,三个人信,最后连自己都分不清真假。于朦胧这次,更像是“空穴来风”。他最近没新剧上线,也没大动作,突然冒出“坠楼”消息,更像是有人想“蹭热度”。毕竟,他的微博有2000多万粉丝,随便一条假消息都能上热搜,背后有没有“推手”?咱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无厘头”传闻,对艺人伤害可不小。
于朦胧名下两家工作室全注销了——上海起萌影视文化工作室,2017年8月成立,2024年11月注销,出资500万,个人独资;东阳鲜萌影视文化工作室,2016年9月成立,2025年7月注销,出资才0.05万,也是个人独资。两家都是个人独资,2024年到2025年接连注销,时间点卡得这么准,难免让人联想。
有人猜:“是不是于朦胧要退圈了?”可他今年还有《一伞烟雨》在播,微博也经常更新,退圈说不太站得住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他参演的网剧《永夜星河》播放量破30亿,微博超话阅读量超50亿,粉丝活跃度依然很高,退圈的可能性极低。
另一个可能是“换赛道”。现在明星开工作室,很多是为了接戏、接代言,可如果工作室没实际业务,或者想转型做幕后,注销也正常。比如演员陈某,2022年注销工作室后,转行做制片人,参与制作的《XX剧》豆瓣评分8.2,现在混得风生水起;女星杨某,2023年注销工作室后,专注直播带货,去年双十一单场销售额破亿,年入过亿。于朦胧会不会也是想“换个活法”?毕竟,演员这行竞争太激烈,37岁不算年轻,转型做导演、制片人,或者搞点副业,也不是没可能。
还有一种更“犀利”的猜测——是不是“财务问题”?工作室注销,有时候和税务、债务有关。比如某明星工作室2021年注销,后来被曝出偷税漏税,补缴税款及罚款超2亿;某公司注销前,被供应商追讨欠款,涉及金额超千万。但于朦胧这两家工作室,出资额差别大(500万vs0.05万),注销时间也隔了半年,如果是财务问题,不太可能这么“分散”。上海起萌注销时,税务部门曾公示“无异常”,东阳鲜萌注销流程也符合规定,财务问题的可能性极低。
这波传闻,最后大概率是“乌龙”。于朦胧方没回应,派出所也没消息,网友们吵两天热度也会退
不过,这事也给娱乐圈提了个醒——明星的“隐私边界”到底在哪?现在狗仔、网友、营销号,随便一张图、一段话,就能编出“大新闻”。2024年某女星被传“怀孕”,结果是因为穿了宽松衣服;2025年某男星被传“出轨”,结果是因为和女同事吃饭被拍。这些“假瓜”背后,是流量至上的逻辑——谁上热搜谁有流量,谁有流量谁就能赚钱。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娱乐圈“假新闻”占比超30%,其中70%与艺人隐私相关,这些谣言不仅伤害艺人,也污染了网络环境。
说到底,于朦胧这次“坠楼”传闻,更像是一场“流量狂欢”。网友们图个热闹,营销号图个流量,可对艺人来说,却是无妄之灾。
所以,问题来了——明星的“安全网”,到底该谁来织?是靠工作室的及时回应,还是靠平台的严格监管?或者,是靠咱们观众的“理性吃瓜”?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你觉得于朦胧这次是“被黑”还是“自导自演”?工作室注销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大计划”?点赞最高的三位,送《娱乐圈生存指南》一本~ 毕竟,吃瓜要吃得明白,才能不被“瓜”吃!
来源:亳州老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