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清晨,阳光洒满太白县中心敬老院的庭院。91岁的李奶奶正和伙伴们一起在庭院散步闲聊,笑容满溢。“在这里不孤单,每天都有新鲜事,‘孩子们’常来,我越活越年轻了!”她口中的“孩子们”,既有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也定期前来陪伴的学生和志愿者。
初夏清晨,阳光洒满太白县中心敬老院的庭院。91岁的李奶奶正和伙伴们一起在庭院散步闲聊,笑容满溢。“在这里不孤单,每天都有新鲜事,‘孩子们’常来,我越活越年轻了!”她口中的“孩子们”,既有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也定期前来陪伴的学生和志愿者。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如何让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更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太白县中心敬老院用一场温暖的“开门”实践,给出了答案。
敞开大门:让养老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过去敬老院像‘关门过日子’,尤其疫情期间管得严。现在我们主动打开院门,欢迎社会进来,也让老人走出去。”太白县中心敬老院副院长窦新宁说。
这一开,迎来了新天地。中小学的孩子们常来表演、聊天,护理部负责人郭强感慨:“孩子的笑声是最好的药,他们来过老人们的情绪好。”部队官兵、企业员工、爱心人士、大学生志愿者也纷纷加入,敬老院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每周有理发师免费理发,医护人员做健康咨询,文艺爱好者演节目。
更重要的是,关爱延伸到了院外。敬老院组织志愿者下乡入户,帮农村分散供养特困老人解决难题。窦新宁说“我们不只想照顾院里的老人,更想推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风尚。”
精神滋养:让晚年生活绽放光彩
每天清晨6点半,敬老院就热闹起来。老人们起床整理。7点伴着广播的音乐,在护理员的带领下晨练。“这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刚开始有些老人不愿意来,现在都抢着参加!”带操的护理员小李笑着说。
早餐后,老人们各寻乐趣:手工室剪纸编筲箕,书桌前写字,棋牌室下棋打牌,电竞室玩游戏。下午是文娱时间,爱唱歌的聚在一起高歌,有的在护理员陪伴下做游戏,院子里满是热闹。
“我最喜欢每周的外出活动。”88岁的张大爷说,“工作人员带我们去周边散步看花、逛超市,有时候还去逛会,过年还去看社火,像回到了年轻时候。”
敬老院还重视传统节日: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春节办联欢会……每个节日都过得有仪式感。活动策划专员小蒲说:“这些活动让老人有所期待,生活更有滋味。”
老有所为:让每位老人都成为主角
在这儿,老人们不只是被照顾者,更是生活的创造者。院里成立了老人自治委员会,让老人参与院内事务管理。“我们提议的‘一帮一’特别受欢迎。”常爷爷说,“身体好的帮行动不便的,识字的教不识字的,大家互帮互助,特别开心。”
院里还开辟了“爱心菜园”,喜欢种植的老人在这里种菜。“看着种子发芽长大,特有成就感!”正在浇水的杨大爷说,“收获的菜大家一起吃,比买的香多了。”
用心用情:打造有温度的养老服务
敬老院的细节里满是用心。每位老人都有个性化护理计划,工作人员会按老人的身体状况、兴趣定制活动;饮食上,每周征求意见定食谱,兼顾营养与口味。“我就爱这的红烧肉,当初就是冲这个来的!”喜欢自由的刘爷爷笑着说。
针对失能老人,敬老院设了专业特护区,护理人员24小时值班,全方位照护。“要让每位老人有尊严地生活。”郭强说。
更让人感动的是,敬老院还帮老人圆心愿:有人想回老家,就安排车辆陪同;有人想见多年未见的亲友,就帮忙联系。窦新宁说:“看到老人心愿达成的笑容,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成效显著:幸福写在每位老人脸上
如今,太白县中心敬老院探索出“开门办院、精神养老”的新路径——老人满意度大幅提升,工作人员职业自豪感更强,社会评价也十分积极。“现在每天都充实,比家里热闹多了!”李奶奶的话,说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
亲属们也放了心。“一开始担心叔叔不适应,现在看他这么开心,我们完全放心了。”常来探望的陈先生说。
更可喜的是,这一模式正产生辐射效应,“开门办院”的理念在更广范围推广,也吸引了更多社会关注。
夕阳西下,老人们三三两两散步聊天,笑容安详幸福。在这里,晚年不是生命的尾声,而是另一段精彩旅程的开始。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太白县中心敬老院用真情与智慧,为老人打造了温馨家园,也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美好愿景,照进了现实。
来源:西北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