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久以来,不少人对李大钊的认知存在局限,仅停留在他担任图书馆主任、撰写文章以及参与建党等方面,甚至误以为他在建党后至牺牲前并无太多作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长久以来,不少人对李大钊的认知存在局限,仅停留在他担任图书馆主任、撰写文章以及参与建党等方面,甚至误以为他在建党后至牺牲前并无太多作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从1921年建党到1927年英勇就义,李大钊凭借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完成了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奠定了“南陈北李”的崇高地位。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面临境外势力的严重威胁,急需与周边国家缓和关系,中国自然成为其争取的重要对象。苏俄试图通过帮助中共建党、联系孙中山的国民党以及结交北洋军阀吴佩孚,打开在华新局面。
吴佩孚作为20世纪20年代初期直系军阀的核心人物,拥兵数十万,占据中原要地,在北洋政府中极具话语权。并且,他在五四运动期间曾通电反对签订《巴黎和约》,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苏俄正是看中了吴佩孚的实力与立场,而李大钊则在苏俄与吴佩孚之间积极奔走。
李大钊与吴佩孚建立联系颇具机缘。李大钊在北洋政法学校读书时,与白坚武结下深厚友谊。毕业后,白坚武进入北洋政府任职,先后担任冯国璋和江西督军李纯的秘书,1922年又成为吴佩孚的政务处长与首席谋士。借助这层关系,李大钊得以与吴佩孚直接沟通。
此时,吴佩孚正谋划武力统一中国,并清算北洋内部的梁士诒和交通系势力。但梁士诒等人控制着铁路、航运、邮政及多家金融机构,实力强大。吴佩孚急需联合盟友,因此也愿意与李大钊展开对话。
1922年6月7日,李大钊与吴佩孚在保定会面,双方交谈甚欢。尽管吴佩孚不愿得罪英美势力,未能与苏俄达成缓和关系的协议,但会谈后,他通电发表保护劳工等政治主张,并允许李大钊派遣6名秘密探查员在京汉、京浦等6条铁路上工作。李大钊则通过发表文章,以学界名流身份支持吴佩孚的政治主张,为其营造舆论声势。
此后,李大钊领导的秘密探查员协助吴佩孚清查了一批交通系官员,并在铁路上成立了16个由共产党员领导的工人俱乐部,为后续大规模罢工运动奠定了基础。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任命冯玉祥为第三军总司令。然而,冯玉祥接受了奉军张作霖的贿赂,在前线倒戈,发动政变,囚禁大总统曹锟,致使吴佩孚兵败。随后,冯玉祥与张作霖邀请段祺瑞出山,并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
当时,国共已经实现合作,部分共产党员反对孙中山与冯玉祥合作,认为冯玉祥是封建军阀。但李大钊独具慧眼,认为可以通过工作,将冯玉祥的军队转化为革命力量。
1924年12月,李大钊主动与冯玉祥取得联系,冯玉祥提出需要苏俄援助装备。李大钊立即以党组织名义向苏俄请求援助,苏俄欣然应允。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冯玉祥的军队陆续收到苏俄提供的大量武器装备,包括5.5万支枪、6900万发子弹、70门大炮、230挺机枪等,同时还得到了苏俄军事顾问的指导,以及苏俄帮助创办的军校和兵工厂。
在与冯玉祥建立合作关系后,李大钊派遣王若飞、宣侠父、刘天章等党员进入冯玉祥军队,宣传革命理论,发展党员,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思想和行动。经过几年的努力,李大钊及其领导的党员能够直接掌握数千人的军队,这些力量后来在杨虎城军中得以保存,成为西北红军和西安事变的重要火种。
此外,李大钊联合冯玉祥的另一重要目标是推翻张作霖的统治。当时,皖系和直系军阀已经倒台,奉系张作霖成为最大的军阀势力。为实现反奉目标,李大钊一方面派党员前往东北,与哈尔滨党组织合作,组建东北国民自治军司令部,发展武装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地下组织促使奉军将领郭松龄倒戈。
计划在郭松龄进攻奉天时,国民自治军在黑龙江和吉林起义,南北呼应,一举推翻张作霖,夺取东北。同时,冯玉祥牵制关内军队,李大钊在北京发动群众推翻北洋政府。若此计划成功实施,中国黄河以北的局势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然而,日本为维护其在东北的利益,与张作霖签订密约,出兵攻击郭松龄,导致郭松龄兵败被杀,这一宏伟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1927年,张作霖进入北京,于4月6日逮捕了李大钊。尽管各界积极营救,但在西方国家和蒋介石的影响下,张作霖于4月28日将李大钊等20名革命者残忍杀害。
从1921年到1927年,李大钊凭借卓越的领导能力与坚定的革命信念,在党组织力量尚弱小的时期,为北方革命事业撑起了半壁江山。他传播的革命火种,逐渐形成了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文本来源 @温伯陵 的视频内容
来源:古书奇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