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小白菜高效夏季生产技术探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14:19 1

摘要:小白菜又名青菜、不结球白菜,是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周年生产的主要蔬菜,民间素有“三天不吃青(青菜),肚里冒火星”之说。 小白菜性喜冷凉,适应性强,全年均可种植,加之其生长周期短,上市期较为灵活,是“堵伏缺,保市场”供应的“保障菜”。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常遇

长江中下游小白菜高效夏季生产技术探讨

陈龙正等

小白菜又名青菜、不结球白菜,是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周年生产的主要蔬菜,民间素有“三天不吃青(青菜),肚里冒火星”之说。 小白菜性喜冷凉,适应性强,全年均可种植,加之其生长周期短,上市期较为灵活,是“堵伏缺,保市场”供应的“保障菜”。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常遇高温、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侵袭,导致田间温度高、湿度大;此外,夏季虫害多且密度大,综合防控难,易造成小白菜减产或毁产,因此 6~8 月往往是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 近年来,由于土地租金、肥料、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小白菜比较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产上急需一些优质高效栽培措施作为技术支撑。 本研究针对夏季高温、高湿、雨水多、虫害发生严重、成本高等小白菜生产中的不利因素,经过长期实践,从品种选择、降温管理、防涝措施、肥水管理、虫害绿色防控及采收 6 个生产技术关键环节进行改进与总结,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小白菜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1 耐热品种选择

夏季高温、降雨多、湿度大、日照强,并非小白菜最适宜的生长季节,热敏品种可能会出现生长缓慢甚至生长停滞的现象,选用耐热小白菜品种尤为重要。 长江中下游湿热地区夏季生产宜选择耐高温、耐雨水、抗病性强、生长速度快的品种,如金品28 、夏冠、东方 903 、苏冠 703 、绿领 1407 、华王、夏帝、耐热 605 等青梗菜,早熟 5 号、甜快白 191 、京研快菜 1~3 号等白梗快菜。

防虫网栽培技术(南京江宁区)

2 降温管理技术要点

2.1 遮阳网覆盖降温

夏季强光会抑制小白菜的营养生长,覆盖遮阳网不仅可降低光抑制为害, 还可调节大棚内的气温、土壤湿度等。 遮阳网(遮光率 50%~60% )需根据棚内温度和光照情况酌情使用,早上阳光不强烈时收起遮阳网增加光照,棚内强光照射温度升高时覆盖遮阳网,遮光降温;下午光照逐渐减弱,棚内温度降低时,收起遮阳网增加光照。 一般夏季晴天 30℃以上时, 于 9 : 00 覆盖遮阳网, 16 : 00 收起遮阳网;气温 >35℃ 时,白天覆盖遮阳网,夜晚收起,不可全天覆盖。

2.2 改变棚膜透光性

在棚膜上喷洒降温剂是一种简便、操作性强的降温方法,降温剂可遮挡部分太阳光线(如红外线)实现降温,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 喷洒降温剂处理的设施大棚, 地表平均温度比对照降低10℃ 以上。 通常降温剂可持续使用 2~3 个月,但因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雨水较多,建议选择添加抗雨剂的产品,耐雨水冲刷,寿命更长。 泼洒泥浆也是一种通过改变棚膜透光性从而有效降温的方法。 当光照强烈时,可适当增加泼洒量,在光照较弱时则酌情减少泼洒量。 此法成本低廉,但由于泥浆的耐冲刷性较差,多雨季节会被冲刷干净,因此需定期泼洒以保持降温效果。

2.3 改造棚室结构

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普通圆拱连栋大棚或温室顶部改造成锯齿形, 锯齿形大棚或温室的设计独特,自然通风效果较好,其中锯齿形大棚的月均温度比圆拱形大棚的月均温度低 0.2~1.6℃ ,最高温比圆拱形大棚的低 7.8℃ 。 通过调整锯齿的角度和长度, 可使齿形大棚适应不同纬度和地区的日照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采光效率,确保温室内获得充足的阳光。 同时,因为锯齿顶部立面的通风口不受降雨影响,无需关闭,在长江中下游夏季炎热且下雨次数较多的地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832 型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 栽培( 江苏兴化市)

2.4 通风降温

通风降温是大棚降温最直接的方法。 高温环境下及时打开棚顶和棚前的通风口,可使空气对流降低温度。 但通风应循序渐进,切忌快速降温,以免棚内小白菜脱水。 有条件的可在棚室安装湿帘风机等设备,如棚内温度过高,打开湿帘风机系统,可有效降低棚内温度。

3 避雨栽培技术要点

小白菜播种前,将大棚裙边薄膜去掉,大棚顶部的薄膜用卡簧卡紧继续使用。 尽量减少顶膜覆盖面积,增加防虫网面积,有条件的可在棚顶开通风口,加大棚内通风量。 选用 20~25 目的浅银灰色防虫网覆盖整个大棚,四周用泥土压平,一头留出纱门,便于管理。 薄膜 + 防虫网覆盖栽培,一方面可避免暴雨直接冲刷小白菜,另一方面基本隔绝了外来虫源的侵入。

表 1 主要虫害生物农药防治

4 合理肥水管理

为节约用工成本,栽培畦面预先铺好滴灌带或微喷带,有条件的可采用顶喷形式进行浇水。 高温季节土壤温度高,水分蒸发快,小白菜根系浅,吸水能力弱,应保持土壤湿润。 浇水一般选在清晨和傍晚进行,清晨越早越好,傍晚则在 17 : 00 以后浇。 宜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 多雨季节和强风暴雨天气,应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积水造成沤根甚至死亡。夏季小白菜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以追施速效肥为主,植株 4 片真叶时(定苗后),随水撒施尿素 1 次,每 667 m 2 可施尿素 10~15 kg 。

5 病虫害绿色防控

夏季小白菜生长周期短,病害少,以防治虫害为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 小白菜虫害主要有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菜螟、蚜虫、黄曲条跳甲等,可结合防虫网覆盖栽培,采用色板诱杀、性诱剂诱杀、杀虫灯诱杀及生物防治措施等。

灯光诱杀技术(拍摄于江苏溧水区)

5.1 防虫网栽培技术

在大棚没有薄膜处(如侧窗、天窗)安装防虫网,将害虫隔绝在大棚外,可有效控制菜青虫、小菜蛾、菜螟、蚜虫、黄曲条跳甲、甜菜夜蛾、美洲斑潜绳、斜纹夜蛾等各类害虫,减少害虫传播,以及预防病毒病传播 。 夏季高温高湿天气较多,应在保证防虫效果的前提下选用网眼较大的防虫网,以提高网室内的通透性。 单体钢架大棚网室空间较小,宜选用 20 目左右的防虫网;立柱式平架网室空间大,通风性能好,可选用网眼略小( 40 目左右)的防虫网。播种前,严格检查网顶、网壁、棚门有无破损,发现破损的及时修补完善,以免破口扩大;进出应随手关门,以防害虫飞入棚内产卵;菜叶与网纱应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以防害虫隔网产卵于叶片上 。 此外,小白菜会吸引害虫在网纱上产卵,孵化后的 1~2龄幼虫易钻入网内造成为害,须经常清理网纱。

5.2 色板诱杀技术

诱杀色板主要有黄板与蓝板,黄板可诱集多种有翅蚜虫、潜蝇类、粉虱等害虫,蓝板可诱集蓟马、蝇类成虫等 。 在温室大棚内采用规格 30 cm×40 cm的色板进行诱杀, 悬挂在温室或大棚内的吊绳上,色板悬挂高度不可太高,宜悬挂在高出小白菜 10 cm处,每 667 m 2 悬挂 20~25 块。

5.3 性诱杀技术

性诱捕器诱芯含有高纯度成虫雌信息素,可精准引诱害虫成虫至诱捕装置, 有效抑制次代发生。选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害虫性引诱剂和夜蛾类诱捕器诱杀成虫,诱捕器内放置对应的诱芯, 放置高度以离地 1.0~1.5 m 为宜。 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每 667 m 2 放 1 个诱捕器,内置 1 根性诱剂诱芯;诱杀小菜蛾,每 667 m 2 放置 2~3 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内置 1 根性诱剂诱芯。

5.4 灯光诱杀技术

采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粉虱等害虫。 每 2.0~2.7 hm 2 安装 1盏,灯距 120~160 m ,接虫器距地面 0.8~1.0 m 。

5.5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可采用阿维菌素、小菜蛾颗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甘蓝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斑潜蝇等虫害,采用金龟子绿僵菌、鱼藤酮等防治黄曲条跳甲,采用苦参碱、除虫菊素等防治粉虱、蓟马、蚜虫等虫害(表 1 )。

黄板诱杀技术(江苏溧水区)

6 采收与检测

采收时间可根据成熟度和市场需求而定,适时采收可提高产量和品质。 通常夏季播后 20~25 天长至 5~10 片叶时应及时采收小菜秧上市, 大棵菜于定植后 30~40 天即可上市 。 采收期如遇极端天气应抓紧采收。 播种后可先采收 1 次 3 叶 1 心的鸡毛菜,追肥后 10~15 天再采收 1 次中株小白菜,隔 15~20 天采收大株小白菜。采收以清晨为宜,此时菜体温度较低、呼吸量较小,可延长贮存运输时间。 采收结束后及时遮盖,防止失水影响品质。 高温季节外界温度超过 30℃ 时,运输时间超过 8 h 则应选用冷藏车。冷藏车温度控制在 0~5℃ ,贮藏温度控制在 0℃ ,湿度控制在 95%~100% ,并做好贮存和运输记录。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