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时,我们应该知道的民间禁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09:16 1

摘要:清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每年阳历4月4日--6日交节。

清明释义

清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每年阳历4月4日--6日交节。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既是远足踏青、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也是祭奠祖先、敦亲睦族的宗亲仪式。

清明三侯

初候,桐始华。清明之初,泡桐树开花了。

二候,田鼠化为驽。喜阴的田鼠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

三候,虹始见。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

清明农事

黄淮以南,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开。

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

江南,早、中稻进入播种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

华南地区,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

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开始耕种。

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

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坐果率。

节日起源

清明节日起源,历来众说纷纭。

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介子推帮助晋文公重耳复国后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三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

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源于清明风。春分后十五日,清明风至。此时,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称之为清明。

还有人说是民俗积渐而成。

节日习俗

扫墓祭祖、插柳戴柳、踏青郊游

民间禁忌

忌刮风,民间认为清明有风,主早。

忌不戴柳,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等谚语。

忌杀生,包括鸡、鸭、鱼、马、牛、羊、猪等,特别是在祭祀前手不能沾血腥。

还有些地方在清明节前后三四天忌洗衣服,俗信这样是为了不和地下的人抢水,让他们好好清洁。

来源:东方戏曲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