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当春风再次吹绿大地,清明如期而至,这个兼具哀思与生机的节日,宛如一部厚重史书,翻开便是千年华夏文明的传承脉络,又似一幅绚丽画卷,展开尽是春日的蓬勃与人间烟火。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当春风再次吹绿大地,清明如期而至,这个兼具哀思与生机的节日,宛如一部厚重史书,翻开便是千年华夏文明的传承脉络,又似一幅绚丽画卷,展开尽是春日的蓬勃与人间烟火。
一、溯源清明:历史的足音
上古时代,华夏先民敬畏自然、尊崇祖先,于仲春与暮春之交,在青山绿水间设祭,开启了清明最初的春祭礼俗。彼时,人们以最质朴之心,向祖先祈愿风调雨顺、家族昌盛,这是血脉与土地的约定,亦是生命延续的信仰。时光悠悠,流转至春秋,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饥寒交迫,介子推割肉煮汤,助重耳度过难关。重耳即位后,介子推隐入绵山,文公苦寻无果,下令焚山,介子推宁死不屈,与母抱树而亡。文公悔恨交加,遂定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举国禁火寒食,以悼介子推之忠。岁月长河中,寒食与清明逐渐靠近、相融,寒食节的哀思为清明注入深沉情感,清明的生机延续着古老春祭祈愿,二者合一,铸就如今清明节丰富内涵。
二、习俗风情:传承的温度
(一)扫墓祭祖:思念的寄托
清明一到,墓园便热闹起来。晨曦微露,人们手捧鲜花、提着祭品,沿着蜿蜒山路前行。到得墓前,轻轻拂去碑上尘埃,铲除杂草,添上新土,摆上逝者生前爱吃的点心、水果,斟满一杯薄酒。红烛摇曳,香烟袅袅升腾,晚辈们虔诚叩拜,眼中泪光闪烁,口中喃喃诉说家中琐事、思念之情。这一跪一拜,跨越生死界限,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先辈们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在心头浮现,孝道与感恩在血脉中传承,让家族根脉于岁月风雨中坚如磐石。
(二)踏青寻春:自然的邀约
祭扫完毕,人们转身融入春日怀抱。郊外田野,绿意葱茏,繁花似锦仿若画卷。一家人漫步其间,孩童奔跑嬉戏,欢笑声惊飞枝头小鸟;年轻人驻足赏花,用相机定格春日瞬间;老人悠然漫步,呼吸着清新空气,脸上皱纹都似舒展几分。看那油菜花田金黄灿烂,桃花灼灼如天边云霞,湖水波光粼粼倒映青山,身心在自然滋养下重焕活力,哀愁被春风吹散,唯留对生活的热爱与期许。
(三)插柳寄情:美好的祈愿
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嫩绿柳枝轻盈摇曳。“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老人们折柳分发给晚辈,孩子们新奇地将柳枝插于家门,或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柳枝柔条依依,它扎根即活、生命力顽强,承载着家族繁荣昌盛、代代不息的祈愿;又因民间 “柳能辟邪” 传说,为家园驱邪护佑,保家人四季平安,这一抹新绿,是希望之色,点亮生活角落。
(四)风筝传思:云端的梦想
空旷草地上,五彩风筝争奇斗艳。蜈蚣风筝长须舞动,蝴蝶风筝翩跹若仙,燕子风筝轻盈矫健。放风筝人手持线轴,奔跑、放线,目光追随风筝高飞远举。风筝线上,系着纸条,写满对逝去亲人思念、对未来憧憬。待风筝凌云,剪断丝线,它带着祝愿翱翔天际,融入碧空云海,似向祖先传递着尘世牵挂,也让烦恼消散风中,放飞希望之翼。
三、地域新韵:别样的清明
在江南水乡,清明时节细雨如酥,乌篷船悠悠划过河道,船头摆放着祭品,船夫撑篙带乘客去往祖坟祭扫,船桨拨水,涟漪圈圈,晕开两岸粉墙黛瓦、垂柳如烟;上岸后,街头青团飘香,那软糯青团,以艾草汁调色、裹入甜豆沙或咸蛋黄肉松馅,咬一口,满嘴春味,慰藉人心。
北方大地,清明恰逢春播大忙,田间地头虽少了几分悠闲踏青景致,却多了农人们忙碌身影。他们在祖先墓旁焚香叩拜后,转身扛起锄头,赶着黄牛,翻开沉睡土地,播下种子,以辛勤劳作告慰先人,祈愿秋收满仓,汗水滴落在希望田野,延续着世代坚守的农耕传承。
清明,是一场与先辈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亲近自然、拥抱生命的旅程,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恩奋进精神的凝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宛如璀璨星辰,照亮华夏儿女心灵归途,让传统之美在岁月流转中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来源:积山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