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添加毒药也能被包装成0添加”,网红牌子溢价阴招终于被整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01:01 2

摘要:前几天相关部门发布新标准,明确要求“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及其同义语等词汇”。商家如再使用此类表述,将不只是违反商标法,还会违反食品安全法。

在0添加变成任由商家摆布的标签之后,终于“被整顿”了。

前几天相关部门发布新标准,明确要求“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及其同义语等词汇”。商家如再使用此类表述,将不只是违反商标法,还会违反食品安全法。

这样一来,商家就不能用这种“虚假营销”搞消费者心态了,利好咱们大众。

在网上随意搜零食推荐、减肥代餐、养生食品,就会发现很多主打不添加、零添加的推广。

仿佛不添加跟健康纯天然能画等号,为此支付溢价也值得。

直到某天闲着没事对着包装袋发呆,看到一行不容易被发现的小字:

不添加是指没有添加某一种防腐剂、某一种着色剂。至于有没有添加别的防腐剂、着色剂等食品添加剂,不好意思没有广而告之的必要。

@燕子哥

新标准出台之前,不添加的解释权一直在商家那里,大有玩文字游戏的空间,里面弯弯绕绕的信息差很容易“割”到消费者。

不仅多花了钱买回来品质可能并不匹配的吃的;

还会让大家把关注点放到声称不添加的东西上,反而忽略了真正该关心的地方。

01

“无添加”变成营销噱头

价格哄抬上去了

新标准一出,大家奔走相告,一些商家赖以假装健康高端的“假面”终于被戳破了。

没有添加苯甲酸,但加了山梨酸;确实不使用柠檬黄,但用了诱惑红。

到时候都能在包装上印上极为醒目的“0添加”字样,然后在角落里注释一下0添加的具体含义。

在饮料和胶冻品类里谈脂肪含量很莫名其妙,也挡不住果冻、气泡水、乌龙茶们抢着标明“0脂”。

以此类推,每款食物都可以获得零添加的殊荣。

网友已经替商家琢磨明白了,零添加敌敌畏、零添加人类排泄物、零添加美洲大蠊。

即使加工卫生条件不合格,有蟑螂掉进机器,也可以解释:

添加是主观上的有意行为,不受控地混入杂质不在人为添加的范畴之内,所以零添加依旧稳稳成立。

市面上的“0添加”产品,早就到达了一团混沌的程度。

前段时间“翻车”的千禾0添加酱油,被发现“千禾0”是商标名,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每个调味料品牌都有自定义的0添加,防腐剂、甜味剂、味精等进行一下排列组合,总能攒出“三零”“四零”“五零”。

来源自消费者报道

太太乐某款酱油正面写着 “0添加3重鲜” 字样,背面标注0添加特指的是具体的四种添加剂。

而配料表第三位,就是在添加剂范内的某种着色剂。

暂且不论这些添加剂究竟有没有健康风险,传递出一种它们统统不存在的健康氛围感,品牌方就拥有了宣传的支点。

贴牢“0添加”标签的千禾,21年到23年营收从19亿涨到32亿,净利润从2.2亿增长到5.3亿。

之后李锦记、金龙鱼等牌子急忙跟上,也花力气布局“0添加”产品,把“0添加”变成了必须跟着卷的行业标配。

来源于知危

调味品是滥用0添加的重灾区,乳制品和饮料同样喜欢在这上面做文章,主攻的是“障眼法”路数。

“0 添加明胶”的奶酪棒,跟其他没有标识类似话术的商品比起来,似乎能让人更安心一些。

但留意一下配料表,就会发现,的确没有明胶,但黄原胶、卡拉胶、瓜尔胶等“替身”没有缺席。

骂它诈骗,缺乏确凿证据,要说清白又属实算不上。

之前饮品界的“蔗糖争议”也是同样的逻辑。

2018年开始,乘着健康生活方式的东风,一批无糖饮料被年轻人捧在手里当续命水。

0糖0脂0卡,让人很难不心动。

结果之后元气森林被扒0糖其实是不添加蔗糖这种糖。官方出面致歉,承认标识和宣传中没有说清楚0蔗糖和0糖的区别。

简爱一款酸奶、乐纯一款发酵乳、九阳一款豆浆粉也都标明自己“零蔗糖”的身份,似乎蔗糖是什么必须要划清界限的洪水猛兽。

与此同时,0添加的配方顺利卖上了高价。

“酸奶界的爱马仕”卡士把无添加、零蔗糖做成了品牌记忆点,每当有人问出“卡士为什么卖那么贵”这个老问题,一般会得到“它家主打零添加”的答复。

喜茶则是在去年打出了“四真七零”的口号,包括了0奶精、0香精、0果葡糖浆、0植脂末,旗帜鲜明地表示“坚持用真蔗糖,拒绝果葡糖浆,轻负担”。

动作跟这两年新的呼声保持同频,不想被贴上“落后分子”的坏印象。

大家接收了一些食品工业的科普,逐渐形成了果葡糖浆比蔗糖“劣质”的认知,所以品牌们又开始热情拥抱蔗糖。

但普通消费者终究不是深谙食品科学的专业人士,在信息差大量存在的客观现实下,仍然处于被动位置。

02

零添加≠天然健康

商家靠心理战拿捏消费者

“0添加”表面上是食品行业的工艺升级、科学研发的具象成效,实质上是场心理战。

把“除了必要原料,其他没有了”印到外壳上,轻松赢得“我家没有科技狠活、更健康更优质”的观感。

乍看起来没啥问题,潜藏的心理诱导却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很多食品本身就是不被允许添加一些物质的,商家再去强调,相当于炮制虚假卖点。

像纯牛奶的国标规定,产品原料只有生牛(羊)乳或复原乳(奶粉还原液体),不得添加其他原料。

发酵乳的原料只能是生鲜乳加一些菌种,不能添加香精、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

各品牌都需要遵守这些标准,这时候再拿零添加、不含防腐剂做营销点,其实是把最基础的分内事包装成了给消费者的福利。

@央视主播说三农

还有一些食品,出于产品性质无需添加防腐剂。

蜂蜜、蜜饯这种高糖的,熏肉咸菜这种高盐的,方便面饼这种干燥的,天然具有防腐属性。

商家打着0防腐剂的旗号拿捏人心,就像同事拿着你做出来的成果去跟领导邀功。

调料家采访的营销专家认为,说自己零添加不能加的属于废话,说自己不添加可以加的就是利用消费者的专业度盲点进行误导消费。

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刻意强调“0色素”“0防腐剂”“0XX糖”等标签,很容易引发不正当竞争。

有不少网友表示,看到“0山梨酸钾”“0胭脂红”“0黄原胶”这种字样,下意识会觉得这些物质是有害的、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

“没有进行类似标识的品牌是不是不够健康可靠”,品牌们营造一个伪健康概念当靶子,引导消费者进行比对和联想。

不仅激发了消费者的健康焦虑,也让行业内充斥着无效内卷、把精力放到讲“0添加”故事上。

而实际上,食品级添加剂都是经过重重试验才得以批准应用,用于防止食物变质、改善口感、提升色香味等。

被部分商家污名化为假想敌,称得上是开现代化食品工业的倒车。

@大雷的食品科普日常

还有人见过“0激素、0苏丹红、0铅镉重金属”这类宣传语,导致选购同品类食物时总担心会不会遇上“有添加”的。

好在对这些污染物和食品违禁物的0添加宣称被禁止了,能出现在商超货架、购物平台上的食品,都应是严格不含这些物质的。

不含黄曲霉素的花生油、不添加增白剂的面粉,都将成为过去式。

别担心,不是说花生油要含毒素了,而是商家再也不能拿这种信息差话术制造差异化卖点、攫取溢价了。

与此同时,过度强调不添加某种物质,可能是在转移焦点,让大家忽略真正值得注意的“隐雷”。

比如一些榨菜、腊肉会“巧妙”地掩盖起高油高盐的核心问题,对含有大量的钠和脂肪只字不提,一味地声明不含防腐剂不含色素。

扬长避短这四个字到了“0添加”领域,变成了“扬没有必要的长,避不该逃避的短”。

丁香生活研究院发现,到了饮料这里,宣传重头戏转换到了脂肪头上。

一款乳酸菌饮料让“0脂”打头阵,为每100毫升将近15克的含糖量转移注意力。

当“0添加”彻底演变成营销手段,失去判断品质的指导意义,它也就站在了消费者的对立面。

被叫停,是人心所向。

03

被健康焦虑裹挟的当代人

快不知道该怎么吃了

在对“零添加”风气的声讨中,有一类情况比较特殊,也比较危险。

一些糖尿病人或有控糖需求的老人,看到“0糖”“0蔗糖”“0代糖”的宣传之后,误以为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够放心食用,这就存在健康隐患。

@炸炸

一方面,可能只是不添加某种糖,就比如不使用蔗糖使用果葡糖浆;

另一方面,不添加不等于不含有。

“0糖”果汁的确在生产过程不添加糖,但原料本身就含有大量果糖、葡萄糖等糖类。

0糖饼干、0糖面包里面的淀粉会分界成麦芽糖、葡萄糖,跟其他主食一样都会带来升糖问题。

对一些知识储备不够的消费者来说,0添加的伪概念可能会带来不现实的期待。

相比于加工制造过程中没有添加某某物质,显然最终产品中的物质含量更有参考价值。

这次新国标将强制标识的营养素范围从“1+4”扩展到“1+6”,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的基础上增加糖和饱和脂肪(酸)。

对于食品行业来说,新标是在引导品牌把重心放到工艺创新和营养升级,而不是在噱头远大于真实品质的0添加上大做文章。

与其打着“0蔗糖”旗号往里猛加潜在影响尚未了解清楚的代糖,还不如下功夫研究怎么提升口感和营养价值,并把价格打下来。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一变化跟高盐高糖高脂的不合理膳食有关。

增加营养素范围也是在提醒大家,购买食品时可以有意识地关注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

食品添加剂对身体的影响,可能比不均衡的营养摄入要微弱的多。

很多人在践行了一段时间“吃得干净”后,开悟了。

真正对身体负责,不是对添加剂喊打喊杀、戒掉碳水,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掌握好各种食物之间的平衡。

烹饪方式、加工程度、调味料摄入量等,都是要考虑的要素。

@中国食品融媒体

当然,也无需过于关注食品的成分、配料,以致影响了享受美食的心态。

所有努力收束到一起,还是那四个字——吃嘛嘛香。

来源:创意民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