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被翻译成“反日战争”,西方这样做,有意还是无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21:20 1

摘要:西方在宣传我国抗战历史时,一直采用“Anti-Japanese War”的说法,这是严重错误的。因为“Anti-Japanese War”是反日战争,表达不出我们反抗侵略的正义性。

西方在宣传我国抗战历史时,一直采用“Anti-Japanese War”的说法,这是严重错误的。因为“Anti-Japanese War”是反日战争,表达不出我们反抗侵略的正义性。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我国抗战历史的漠视,除了日本一直出钱美化侵略战争以外,英语用词不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931年-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我国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正确表达,就会造成误解。

“Anti-Japanese War”就是如此。它直译为“反日战争”,这会让人误解我们是针对日本民族的敌对行为,而不是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行径。

西方还曾把我国抗日战争翻译成“Second Sino-Japanese War”,这也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是“第二次中日战争”(第一次是甲午战争)。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Resistance(抵抗) + Against(反对) Aggression(侵略)"的组合,才能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定性。

别小看这几个单词,看似差异不大,实则影响深远。

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载体。错误的翻译导致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对我国抗日战争的性质产生误解。

在日本右翼势力长期美化侵略历史、否认战争罪行的背景下,这种误译更加剧了国际社会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偏差。日本通过修改教科书、参拜神社等方式,系统性地淡化其战争罪行,而"Anti-Japanese War"这样的错误译法则无意中为这种历史修正主义提供了便利。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数据显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我国付出了伤亡超过3500万军民的代价,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然而,由于翻译的不准确和传播的不足,国际社会对我国人民的贡献认识不足。相比之下,欧洲战场的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历史事件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据更突出的位置。

在历史叙述中,语言的政治性尤其重要。日本在对外宣传中刻意使用"大东亚战争"、"进入"等词汇来美化侵略历史,而我们的翻译若不够严谨,就会在无形中削弱自身话语的正当性。如果我们连"抗日战争"这一基本概念都无法准确传达,又如何能在国际舆论场上有效驳斥这些历史修正主义言论?

庆幸的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媒体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官方文件和主流媒体报道中,"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这一更完整的表述被越来越多地采用。

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这一准确译法就得到了广泛使用,有助于纠正国际社会的认知偏差。

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对我们一直是一个挑战。舆论阵地,如果正确的东西不去占领,就会被错误的东西占领。

在国际舆论环境中,准确的翻译是基础,传播策略是手段,这包括支持国际学术界开展相关研究,鼓励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形式呈现这段历史,以及通过外交场合、国际媒体等渠道持续发声。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扭转长期存在的认知偏差。

翻译的准确,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每一次正确的使用,都是在向世界清晰地传达这场战争的本质,都是在驳斥日本右翼的历史虚无主义,都是在为我们的先辈正名,都是在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唯有如此,才能让这段用3500万生命写就的历史,在国际舆论场获得应有的尊重。

来源:非凡的黑索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