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小米车祸,智驾的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3:12 1

摘要: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铜陵枞阳高速发生碰撞后车辆爆燃,车上三名年轻女孩全部遇难。这三名女孩都在湖北上大学,当时开车前往安徽池州,准备参加第二天的一场考试,不幸遭遇车祸。

这两天,小米汽车因为一起严重的车祸被推上风口浪尖。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铜陵枞阳高速发生碰撞后车辆爆燃,车上三名年轻女孩全部遇难。这三名女孩都在湖北上大学,当时开车前往安徽池州,准备参加第二天的一场考试,不幸遭遇车祸。

关于事故责任的最终定论,须由公安交管部门出具。

但这一事故引起了公众关于智能驾驶的热议。


01

舆论漩涡中的小米

进入2025年以来,全民智驾、智驾平权几乎成为所有车企重点发力宣传的领域。今年上市的新车,你要是不带智驾系统,你都不好意思亮相。

在很多厂家的宣传语境中,智驾就代表着安全,智驾比老司机安全多了。

厂家公布的后台数据显示:

3月29日22点27分,智驾系统被激活,时速116公里;

一分钟之后,22点28分,智驾系统发出驾驶员轻度分心报警;

22点36分,智驾系统再次发出报警,驾驶员手脱离了方向盘,请手握方向盘;

22点44分,智驾系统提示,前方有障碍物请减速行驶,并且车辆开始自动减速;

随后,车辆被驾驶员接管,退出智驾模式,司机开始打方向盘左转,并且轻踩刹车,时速降到了100公里;

一秒钟之后,司机打方向盘右转,并且加大了刹车力度;

两秒钟之后,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时速97公里;

十秒钟之后,车辆自带的报警系统开始报警,并自动呼叫120急救服务;

30秒钟之后,厂家与车主取得了电话联系,车主表示,车借给自个女朋友开了,自己并不在车上;

两分钟之后,120出车;

13分钟之后,120抵达现场。

这时候,车已经烧起来了,车门也无法打开,车上的三名女孩子,全都遇难。

以上就是厂家公布的后台数据。

02

小米车祸智驾背锅?

咱再看媒体调查又是怎么说的: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这辆汽车在高速智驾的时候,检测到了前方修路,需要改道,改到逆向车道上去。由于涉及到逆行了,已经超出了智驾的理解范畴,所以车辆开始强行减速,并提醒驾驶员人工接管。这时候的时速是每小时116公里,相当快,但并没有超过时速120公里的理论上限。至于说事发区间段,由于修路,有没有临时限速,不知道。

随后驾驶员人工接管了车辆,以接近100公里的时速过弯。但是,过弯失败,以97公里的时速撞上了混凝土护栏。随后车辆爆燃,导致了车毁人亡的惨烈后果。

网友发布的事故现场图片

通过媒体的这番梳理可以看出来,车辆的智驾系统,确实报警了。但是,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很短,只有几秒钟。如果反应快的话,能反应过来;如果反应不够快,100多公里的时速,能开出老远去,事故就很难避免了。

那么,智驾系统的风险提示响应时间,有没有标准呢?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表示,目前智驾系统全行业通用的标准就是:“何时发现风险,何时就发出报警提示”,简单来说就是:随时发现、随时报警。

按理说,提前两三秒钟发出报警,你利用这两三秒钟及时踩下刹车,也来得及。然而,万一驾驶员没及时反应过来,两三秒钟的提前量,就不够用了。

而汽车,最大的标准就是安全,留出多少安全冗余都不过分。

根据小米公布的摘要信息显示,从“智驾系统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到“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中间仅有2、3秒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用户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进行应对。

朱西产说,现有信息显示,当时遇难者采取了紧急取消智驾、急打方向盘等一系列操作,但是,制动踏板的踩踏量只有30%左右,没有完全刹车,因此减速不够充分,最终以接近每小时100公里的时速撞上水泥护栏,酿成悲剧。

总体来看,还是警报不够及时,反应时间不够充分。

因此,朱西产建议,本着料敌从宽的原则,严格意义上来讲,当车辆的智驾系统检测到驾驶员长时间出现分心状态,两次以上提醒还无效的情况下,就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停止驾驶员使用智驾功能。过一段时间,再恢复,就好比驾驶员违章记满12分要重新学习一样,通过这种适度的惩罚措施,避免驾驶员错误地把辅助驾驶系统当成自动驾驶系统使用。

厂家在开发智驾系统的时候,也应该充分考虑到,驾驶员在慌乱中能不能采取最合理的紧急应对措施。能,固然好。如果不能呢?总不能任由车辆野马脱缰吧,你得有一个兜底的办法。别管智驾系统的上限有多高,安全,这个下限是一定不能打破的。

03

智能驾驶≠自动驾驶

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智能驾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属于是L2级别的,也就是辅助驾驶范畴

辅助是什么意思?帮助驾驶员开车,而不是全面代替驾驶员。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把这一点说清楚了,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很有可能引起消费者、司机的误解。误认为,我有了高级智驾系统,就能对车辆放任不管了,大撒把了。

根据国家标准,L2级辅助驾驶的车辆,具备部分自动化功能,如自适应巡航控制和车道保持辅助。但是,驾驶员依旧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脚,也不能从刹车踏板上离开,要随时随地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

这么跟大伙说吧,L2级的辅助驾驶,就相当于一岁左右、刚会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确实能走两步,但是,家大人不能撒手。你一撒手,他随时有可能挨摔。

具备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厂家也会在用户手册中提醒用户,智能驾驶功能为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需要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系统无法替代人类判断。否则,一旦发生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厂家这么干也是为了撇清自己的法律责任。

但是,在卖车的时候,厂家往往不是这么宣传的。

现在很多汽车,都把智能驾驶当成了自个儿最大的卖点。

以前燃油车时代,拼的是马力、拼的是油耗;新能源汽车,最初拼的是续航,后来拼的是豪华,彩电冰箱大沙发,现在,又开始拼智能驾驶。

但是不管怎么拼,汽车作为具备公共安全属性的交通工具,安全是不容突破的底线。不然,再豪华,也不是一辆不合格的汽车。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的,汽车最大的豪华是什么?是安全。没有安全保障的汽车,一无是处。

而现在厂家对于智驾系统的宣传,明确跑偏了。

04

过度宣传误导消费

广告宣传里的“智能驾驶”,在消费者眼中,就是不折不扣的“自动驾驶”、智能驾驶。

很多厂家标榜自己的智驾系统,跑高速全程一千多公里,零接管,完全不用驾驶员参与,上高速、下高速,都是车辆自主完成的。

您说这算不算虚假宣传?

还真不能算。

网络时代,万物皆可直播,有视频为证啊,一镜到底,人家就是一千多公里全程智驾、零接管,没毛病。

但是,道路千万条,每条高速跟每条高速的路况不一样。哪怕是同一条高速,你再跑一遍,跟上遍的路况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这一趟跑下来确实是零接管了,那么下一趟呢?下下趟呢?

因为路况是千变万化的,所以零接管的条件,也是千变万化的。这趟你零接管,下一趟谁敢保证也是零接管。

企业的宣传,永远是以通俗易懂为标准,永远追求最大传播效应,没有人会在发布会上拉出一块黑板给你写方程式、解释具体的算法模型。

产品的宣传只要不违反《广告法》就没事,然而产品的说明书要考虑的就多了,因为说明书是要背负法律责任的。

如果说广告代表的是车辆的上限,那么,说明书、用户手册才是一辆汽车的下限。

现在所有汽车的智驾系统,说明书里都明明白白写着——智驾系统只是辅助驾驶,不是什么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智驾系统不能完全应对在驾驶过程中因交通、路况、天气等环境变化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驾驶员始终是驾驶车辆行为的完全责任人,承担安全驾驶的全部责任。

都会用黑体字特别注明:“驾驶员应始终手握方向盘并保持警惕,密切注意周围各种危险情形,必要时及时人工干预或者接管车辆”。

问题是,消费者买车之前,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广告,是产品的上限,而不是说明书里头的下限。

哪怕这辆车买回来了,也不见得有多少人能够认真仔细地看看说明书。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上限,无限放大;下限,无限缩小。

05

理性看待“智能驾驶”

这次事故发生之后,有不少人觉得应该限制智能驾驶技术。

这又是典型的因噎废食了。

对待智能驾驶技术,应该是管理、完善,而不是限制,要让消费者明白,现阶段的智能驾驶,只是辅助驾驶,不是大撒把。要让厂家明白,智能驾驶,是以安全为底线的,是你这款产品众多的亮点之一,而不能成为唯一。

智能驾驶,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厂家,都应该冷静、理性地看待。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吹上天。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驾驶是大势所趋,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现阶段还应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L2级就是L2级,它离L3级还差着老远呢。

进入2025年,很多车企喊出了智驾平权的口号,要让2025年成为智驾系统普及的一年。今后,对于一辆汽车,有没有智驾系统,就像有没有气囊一样,成为标配。

普及智驾系统,肯定是好事。

而且,科学研究也发现,一套完善的智能驾驶系统,它的安全系数,确实高于人类驾驶。因为智驾系统,完全是按照交规来的,是以交规作为底线的,遇到突发情况,人的反应再快,你也快不过芯片、快不过智驾系统。

智驾系统好不好?

确实好。

香不香?

确实香。

但是目前阶段,智驾系统还不完美,还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

这孩子啊,有跑步的潜力,以后能成为博尔特。问题是,孩子刚两岁,您能现在就按博尔特的标准要求他,让他百米跑进10秒大关,那不可能。

另外,汽车行业内部人士,也对智驾系统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智驾系统都是各个厂家自己开发的,技术标准不一样,因此,智驾和智驾也不一样,A品牌的智驾跟B品牌的智驾,就会有天壤之别。

同样一条马路,同样的路况,A品牌的智驾能开过去,B品牌的智驾也许就开不过去。

曾经有汽车博主做过一次多品牌智驾系统的横向对比:五个品牌五款不同的智驾系统,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同一条马路。结果发现,各个品牌的智驾表现完全不一样,有的丝滑,有的生硬,有的成熟,有的生涩。

目前的智驾技术,往好里说,叫百花齐放,往不好里说,就叫鱼龙混杂。

越是这种时候,作为消费者来说,越要理智,不能把厂家的广告宣传当成现实场景。广告里那么演的,现实当中,不一定就真行。

06

“智能驾驶”路在何方?

在新车发布会上,很多车企的宣传视频当中,都展示过双手脱离方向盘的驾驶画面。

这样的宣传,极容易导致智驾功能边界不清,让用户产生可以“完全脱手”的误解。事实上,究竟什么是高阶智驾,消费者可以多大程度上信赖高阶智驾,目前并没有官方机构或者权威机构给出明确的定义。

行业内对于自动驾驶的分级主要是:

L1级到L2级为辅助驾驶;

L3级及以上为有条件的自动驾驶;

L4级,在绝大部分场景下车辆可实现自动驾驶,且不需要驾驶员干预,系统能自行做出判断;

L5级是完全自动驾驶,不需要驾驶员和方向盘。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定义的L3级及以上才能称为高阶智驾。所有低于L3级的都不能叫高阶智驾。

目前,全世界所有地区,都严禁L3级以上的车辆上路行驶。

为什么呢?

因为这里头有一个责任认定的问题。

一旦出现事故,划分责任在驾驶员还是在车企的分水岭,就是L3级。

搭载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一旦发生事故,驾驶员没有责任,所有责任都由车企承担。反之,L3级以下的,所有责任,都由驾驶员承担。

因此,很多车企为了规避风险,把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宣传成“L2+级”、“L2.5级”甚至“L2.999级”。它就是不敢说自己是L3级的,你只要敢这么说,一旦出事,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技术问题一时半会还难以突破的现阶段,还是得规范企业对于智驾的宣传。

工信部原部长苗圩近日就表示,“高阶智驾”概念是有些车企的营销噱头,有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建议还是把功夫用在安全性上面。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中指出,高阶智驾已经迈过“尝鲜期”进入大众普及阶段。高速智驾、城市智驾等功能,正进入10万到20万元的市场。但是,“全民智驾”并非“全民自动驾驶”。这一点,消费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

消费者对待智能的态度也分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认为智驾就是好,安全、放心,乐于尝试;另外一个阵营则认为,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安全的,再好的智驾也不如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两个阵营,都对,又都不全对。

智驾是好,但是现阶段的智驾技术,远没到能够自动驾驶的地步;

反过来,智驾技术一旦成熟了,它的能力,远胜老司机。

总之,在智驾技术这条道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悲剧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智能驾驶的安全边界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需要平衡创新与责任,守护生命安全底线。厂家,要把安全放在首位,驾驶员,更不能把安全完全交给智驾系统。

来源:天津广播

相关推荐